○ 从江县丙妹镇中心小学 覃志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群文阅读逐渐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重视,纷纷探寻群文阅读的最优化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读写结合展示出强大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在促进学生的写作发展中发挥出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语文课堂带来可喜的转变。
一、优化群文阅读培养观察能力
夯实语言功底能够加速学生的信息积累,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能够从群文阅读中的“文字观察”中探寻作者的独具匠心,也逐渐在“生活观察”中学会如何进行主动意识上的信息获取,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和写作素养的大幅度提升。
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这一组课文的专题是“观察与发现”,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课文的观察和表达顺序是先写叶子:先是“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然后“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接着说叶子的外形“叶尖一顺儿朝下”,而且还摆放得非常错落有致。后写“脚”:写脚的样子、形状和颜色等,如“长在茎上”“细丝”“嫩红”;脚是如何“巴在墙上”爬墙的,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和“没有巴在墙上”后的颜色变化,以及爬山虎的脚的巨大攀附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先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然后逐一研读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其往墙上爬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明白观察有顺序表达才会有条理,观察细致,表达才会具体,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文章才能突出重点。
由此可见,作者为了细致刻画出“爬山虎的脚”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才能够收获入木三分、跃然纸上的传神效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在体验作者的观察力、描写力和表现力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如何观察、如何描写、如何行文,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写作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之人”,善于发现“隐形”之美,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二、有联系地比对群文,渗透修改技巧
怎样才能让他们具备一双慧眼进行习作的自主修改呢?笔者认为可以在群文阅读教学时,有意识地把多篇文章整合成一个整体,进行横向比较,使学生通过联系、对比、分析、评价等高层次的阅读思维,跳出自己的习作认知,明确习作修改的方向,提高自主习作评价的水平,最终获得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
在习作中,我们不难发现遇到写人的文章,学生描写的人物性格往往不突出,如何改变学生这种写作习惯?笔者在课上呈现《没头脑和不高兴》中的几个片段,首先通过阅读发现,在几个片段中没头脑的口头禅是:“对不起,我把……给忘了”,而不高兴的口头禅是:“不高兴”,而这两句简单的口头禅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人有口头禅,他们的性格是怎样的?通过几个片段的学习,引导学生在描写人物性格时聚焦人物的“口头禅”,通过人物的“口头禅”突出人物的性格,如把“我要吃,我要吃挂在嘴边的小吃货”“我没有,我没有的小气包”……
三、有结构地呈现群文,迁移写作方法
桑代克迁移理论认为一种学习情境中获得的知识要迁移到另一种情景是有条件限制的,这一条件限制就是两种学习活动之间是否具有相同在教学这组文章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反复”之处进行阅读,不断发现反复写作手法,最后迁移到读故事编写故事的习作实践中。笔者在教学本单元时引入群文阅读,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那一定会很好》两篇课文的结构。
通过梳理,学生会发现两篇文章有共同的特点:一是情节反复;二是围绕一个核心;三是反复的情节在写法上类似。在学生认识童话故事反复结构特点基础上,引入奥斯卡最佳短片《父母与子》,引导学生对影片的故事叙述方式是否重复、哕唆进行思辨,发现反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还需有一定的变化。在学生认识童话故事反复结构的特点后,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结构进行童话故事的创编,根据结构图梳理出自己童话故事的情节进行习作实践。下面是学生创编童话故事:以国王的两只猫贝拉和胖哥为主人公创编的题为“休闲的下午的童话故事。”国王的宠物猫贝拉和胖哥脏了,于是国王把他们送到森林宠物店,两个小家伙在宠物店里享受休闲的下午时光。这样有结构地呈现群文,不仅有利于课文重组,还能从不同的文本形式(文本、导图、影视)中发掘相互联系的素材,从而在群文中进行分析,更加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语言特点,写作规律使阅读与写作、知识与能力形成一张网,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四、结论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将群文阅读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找到群文阅读与习作教学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在多篇阅读中习得写作方法,实现从阅读到习作的迁移,从而写出情真意切、文从字顺的文章,达到“直抒胸臆,我手写我心”的境界,定会为写作插上有力的翅膀,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