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3月28日

明代“安节”龚诩传奇

龚诩画像

○ 张永文

龚诩(1382——1469),字大章,号钝庵,明代诗人、医学家。明洪武十五年十月十日(1382年11月16日)出生,原籍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真义(今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正仪街道),军籍隶湖广行省五开卫(今贵州省黎平县),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入伍当过宫廷门卫小卒,改名体验过逃亡生活,学医卖药并授徒谋生,辞官后过着隐居生活,诗作颇丰,著有《野古集》诗文集一本。卒于明成化五年正月二十八日(1469年2月9日),享年86岁,被明王朝追谥为“安节”,誉为黔南第一位“安节”,以表彰他一生安贫乐道、节操高尚的精神。

龚诩的父亲龚詧为明洪武年间举人,初授岳州学正,累迁朝廷兵部给事中。因龚詧直谏言辞过重,得罪了明太祖朱元璋,被谪戍边五开卫充军,并籍其家,3岁的龚诩与母兄四人俱遭逮随行,途中他的两个兄弟相继病亡,留下他母子二人获赦东归,遂跟随母亲王氏投靠外祖父,居于春和里。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父亲因水土不服,病逝在千里之外五开卫的军屯所并葬在戍地,按明朝廷规定,龚诩遂随父隶军籍于五开卫,但其是在故乡靠母亲纺绩养育长大,期间他进过私塾念书。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龚诩因五开卫军籍身份,14岁时就勾补入伍,先赴辽宁辽阳卫戍守,三年后调守京城南京金川门。金川门是明代南京城内的十三个城门之一,位于城中北面,金川河由此流出,水陆两路通达,地势十分险要,是朝廷严防把守之门,龚诩在此忠于职守。

明建文四年(1402年),发生“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对建文帝朱允炆削蕃不满,起兵夺位,进攻南京,守城将领曹国公李景隆屈服于燕王的强大武力,遂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入城,龚诩见城门失守和宫中起火,还听说建文帝削发化为和尚逃走,江山易主,与守门士卒恸哭一场,但不屈服。于是改名换姓为王大章逃出南京城,到江阴、常熟一带躲藏起来……

朱棣占领南京称帝,改年号永乐,迁都北京,并对建文帝时期的皇室成员以及官员大肆捕杀,以斩草除根,巩固政权。有一天龚诩在逃匿时,听到追兵的喊声,连夜赶往任阳(今常熟市支塘镇任阳社区),投靠当地马、陈两家,马、陈两家人将其藏匿于家中的大谷仓中,并供藏书给他阅读,他焚膏继晷地苦读文学史经和钻研医药农林实用之学,把靠几与卧榻都磨出了深深的印痕,纂述有几大堆,久而久之,他通过自学成了饱学之士,并开始创作诗文。其间,他还时常夜渡娄江去探望母亲。他在诗《客中思亲》中写道:其一:才看黄落梧间叶,又见青归柳上枝。慈母鬓毛纷似雪,小儿方寸乱如丝。其二:江山不阻还家梦,笔札难穷感旧愁。回首北堂心最切,可怜无计买归舟。其三:乌母含饥守故巢,乌儿折翅堕林皋,相呼相应空相忆,夜冷霜清月正高。表达了他流离失所和孤苦无依的生活处境。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追捕建文帝余部的命令有所松懈,他才迁居商贸重镇常熟沙溪(今太仓市沙溪镇),在此行医卖药、设帐授徒20余年。由于他乐善好施,当地很多人虽然都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但也没有谁去向官府告发。他的诗句:“涂松市上戚溪滨,因以为溪云沙溪。”是较早记录沙溪古镇的文学作品。他还写诗《咏蚊》:“嘴利体轻乘夜出,群鸣音响似雷同。不知血饱身肥后,性命悬人掌握中。”讽刺当时社会贪官污吏的丑恶行径。他生活在社会底层,靠做小本生意维持生计,对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的行径深恶痛绝。他自己也深受其害,但却无力反抗,只能以诗讽刺。用什么物体来比喻贪官污吏最为形象?他想到了蚊子。贪官污吏榨取老百姓血汗的行为,与蚊子何其相似,蚊子吸血为食,贪官污吏也在吸食老百姓的血。因此,他以小见大、言近旨远,活灵活现地刻画了贪官污吏的嘴脸,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贪官污吏的厌恶之情。

二十多年后,明宣德皇帝朱瞻基下诏宽待逃亡士卒,既往不咎,龚诩才回到祖籍昆山过着平民生活。此间他关注基层社会动态和百姓生活疾苦,广交文人志士,钟情家乡山水作诗,还向当地官员反映社情民意和建言献策。他在诗《甲戌乡中民情长句寄彦文布政》中写道:“景泰五年甲戌岁,正当南亩耕耘际。忽然骤水涨江湖,汹涌浩漫良可畏。更堪滂沛雨兼旬,大岸小塍俱决溃。田家男妇奔救忙,力竭气穷无术备……呜呼我民今年性命已难保,明年岂有全生计。老夫残喘不足惜,横死深哀后生辈。昨夜虚斋听雨眠,转辗不能成一寐。起来赋得民情诗,惠政思君录相寄。”

明正统四年(1439年),江苏巡抚周忱得知龚诩是位贤良忠贞且颇有才华之士,两次推荐他为松江、太仓卫学官,但他坚辞不就,不愿为朝廷效力,恐“负往日城门一恸”。他忠君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龚诩在昆山度过了他的晚年,在留晖门外小虞浦筑“逸老庵”以居,种豆植麻,歌咏自得。他在诗《偶题逸老庵》中写道:“居临流水萦纡,门对青山突兀。四时风月云烟,总是吾家旧物。但知安分休休,不作书空咄咄。且喜盈樽有酒,何羡满床堆笏!君不见朝来檐日暖融融,笑看梅花坐扪虱。”描写了自己过着清贫怡然的晚年生活。

龚诩长居民间,关心世事,他一生创作了300多首诗歌,著有《野古集》。他的诗大多是针砭时弊之作,性情深挚、体物入微、寄意警策,站在社会底层的立场,为百姓伸张正义。他的诗作多写世事民情,遣词造句比较粗糙,与文人诗相比,欠缺精工,但胜在内容丰富、风格自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价他的作品,认为龚诩的诗集《野古集》,可与白居易的《长庆集》比肩。

龚诩一生经历了明代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天顺、景泰、成化九朝,病逝于居所。他逝世之日,整衣端坐。他预知自己将逝,寄诗以别亲知。寄亲友诗曰:鬼录吾知久有名,但须符到即时行。只惭知己无能报,一一烦公为致声。寄所亲诗曰:近百衰龄瞬息过,已知枯叶待辞柯。只惭未报阳春德,暖日和风受惠多。寄辞世诗曰:气短痰深夜不眠,语言伸缩总无便。屈腰只欲将扒地,仰面何曾怕见天。点点黑花生两眼,纷纷白雪被双肩。一生事业风中烛,虚度春秋九十年。

直到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即位时,才给龚诩彻底平反,追封谥号,并赠以“翰林待诏”。到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龚诩终得祭祀忠义祠,录其遗著《野古集》编入《四库全书》,名次排在编纂《永乐大典》的明代大臣、文学家解缙之前,可见清廷对龚诩的崇敬。他军籍所在地五开卫,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明末时涌现出了抗清被俘禁食七日从容就义的南明兵部尚书“文烈”何腾蛟、诱敌入城发炮轰击的莱州知府“烈愍”朱万年、抗敌举家殉难的山阳知县“节愍”董三谟等一批民族英雄人物,忠贞气节,名垂千古,永世流芳。

--> 2022-03-28 1 1 黔东南日报 c183806.html 1 明代“安节”龚诩传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