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榕江县忠诚镇安乐小学 石禹力
“情境——问题”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注重数学应用。在这几个环节中,要注意情境性、问题性、探究性、主动性。“情境——问题”对数学教学模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够深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提升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意识。
一、 设置数学情境
设置数学情境是这一模式的前提,起着思维定向、激发动机作用,重在引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设置数学情境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要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能启迪学生心智,让学生在实践动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疑惑,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升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课的时候让学生参加实践的操作中,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从而使学习的效果达到预期。例如,教师在上“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学生在学习认识角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角,让学生对角充分地理解,在让学生制作角的时候,让学生拿两支笔,确定一个角,而教师让学生再拿一支笔连接其中一边,询问学生:角度的变化与组成角的两边有没有关系。学生通过自行的动手实践,知道角度的变化跟两边没有关系,科学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的全过程。
(2)要认识规律从简到繁,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经历探讨过程。例如,在教学“比例的应用”时,可设置情境“学校即将举行六一运动会,为使我班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并且每人只参加一个队。现将64名同学按4∶3∶1的比例分别组成体操队、足球队和拔河队。”
(3)设置数学情境要有味性,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发现动机和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体积”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前讲述故事:古代有一位武夫特别喜欢吃包子,一天他练完武来到一家包子店吃了一个又一个,终于吃完第六个的时候,他摸了摸肚子说:“早知道吃第六个能饱,先吃第六个好了。”故事讲完,询问学生对不对,学生会回答“不对”,紧接着教师询问:“为什么不对呢?”在大家说不出原因的时候继而引导学生说道:“来,让我们看一下今天学的就知道为什么了。”学生通过教师的故事吸引注意力,提升了接下来学习的兴趣,能够高度集中地接受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设置情境要问题性,设置的情境要有一定的问题空间、包含的问题多,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设置情境“兴义为庆祝建州二十年,特在兴义广场举行文艺联欢会。组委会把兴义广场分为四个座区,一座区有1200人,占整个广场的十分之一。”让学生去思考后面的问题。这样的数学情境问题空间有利于发展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二、 提出数学问题
提出数学问题是关键,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和难点,重在引导学生培养大胆猜想、探索的能力。一般而言,提出的问题通常有标准(常规)问题、变式问题和探索性问题。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出示这样的情境:“小华每天早上坚持跑步,他从家跑到兰山公园要20分钟,他家到兰山公园有2400米,请你把上面题中的问题补充出来。”“小华每分钟平均跑多少米?”这属常规性问题,这样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提出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提出变式的问题和探索的问题:“小华从家跑到兰山公园,再从兰山公园跑回家,要多少分钟?”“小华若用这样的速度,45分钟跑多少米?”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主动性,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 解决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包括解决现实生活。其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及数学学科自身的问题,重在引导、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转换和对问题解决方法与策略的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通常包括认识问题、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反思等步骤。例如,在教学“长方体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有多少?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并且反思每个面的面积和是不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营造一种释疑的氛围,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让学生听清楚、弄明白解题的方法。
四、 注重数学应用
注重数学应用,重在引导学生学做学用扩大学习空间,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后,有些问题还必须放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检验、去巩围。巩固已学知识的一个有效手段是练习,这就要求教师精编习题。例如,在计算鱼缸表面积时,如果鱼缸有盖和鱼缸没盖两种解法都不一样,这样就要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训练时,培养学生集中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有趣味性,让学生体会到解题的乐趣,攻克堡垒后面的胜利感、喜悦感,通过实际应用学生就会对知识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可见,数学应用是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培养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师在运用“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时,要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设计的情境要合情合理,引导学生寻疑提问。引导学生在做数学题时发现新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美注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此模式的应用中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数学学习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自主探索、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所以用“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注重数学应用”这一模式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