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3月30日

做强中药材产业 助力高质量发展

—— 加快推进全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初探

□ 郑振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国发〔2022〕2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推进特色食品、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支持将符合要求的贵州中药材等民族医药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引导传统业态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全渠道、定制化、精准化营销创新。

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据了解,黔东南州是全国最大的太子参、钩藤、草珊瑚人工种植区。截至目前,黔东南州种植太子参18.5万亩、钩藤42万亩、草珊瑚5.1万亩。其中施秉、黄平、黎平、剑河4个县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均超过10万亩。施秉太子参、头花蓼,剑河钩藤,雷山乌杆天麻,黎平茯苓,榕江葛根,黄平白及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苗医药”“侗医药”“从江瑶族药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全州参与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企业121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401个。全州现有规模化加工龙头企业49家,年加工干品药材3.6万吨,覆盖种植面积40万亩,年产值9.82亿元。但在取得这些辉煌成绩的同时,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生产技术落后,一些种植方法比较单一;二是中药材标准体系建设程度低,中药材加工企业规模小且数量较少,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生产管理及药材的种植缺乏严格规范;三是园区产业集聚度较低,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化和现代化程度需要加强。

一要树立“大市场”意识,加快质量提升。黔东南地处亚热带润湿季风气候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孕育了优质的中药材,因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具有“苗药三千、单方八百”的优势。目前,已查明全州中药资源共有2831种,其中药用植物2656种,占全省药用植物3927种的67.7%,占全国11146种的23.83%,是全国、全省的中药材主产区。一是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充分发挥优势,精心打造地方中药材优良品牌,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结合地域文化,围绕市场布局主导优势中药材产业基地,支持标准化种植基地在大的片区集中连片规模化建设,重点抓实结构调整、产销衔接、利益联结,加强中药材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确保中药材安全、有效、可控、稳定,引领中药材生产向优势区域集聚,推动定制产业园标准化生产,建立规范标准操作规程,建立符合现代国际标准的中药材产业。二是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平台,按照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以托管、互换、租赁、入股等形式,将土地向大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流转,推动生产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转变。三是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企业“小进规”成长、税收过千万企业培育、产值过亿元企业壮大“四大工程”,通过技术提升、配套政策、市场营销等推动产业化经营,采取顶层设计、项目引导、优势配套等措施做大做强中医药龙头企业,出台一系列扶持龙头企业、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人们消费心理的政策,集中人、财、物扶持重点品牌、重点企业,大力支持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同医疗机构建立紧密联系,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着力打造一批中药材企业集群,创建苗侗中医药发展省级示范基地和企业研究基地,促进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要强化“大服务”理念,健全市场体系。黔东南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和少数民族比例较高的自治州,正因如此,黔东南州形成了地域性强、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政府做好配套产业政策服务,引入国内外科技力量和金融资本,在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让生产端方向更明确,形成以政府为引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的政、产、学、研、商、金融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提升产业层次。出台鼓励中药新药政策,加速新药上市速度,带动产业全面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品牌创建。一是强化提质增效。立足发挥企业引领作用,在品牌加工上,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激活上下游、带动产业链、稳定供应链,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激活创新能量。加强地方院校中医优势学科建设,制定中成药药物经济学评价体系,强化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的研究。建立健全保障和长效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中医药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激发中医药人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建立准入制度。健全黔东南苗侗中医药标准体系,狠抓标准化生产以及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按国家标准化实施,制定颁布标准化生产加工规程,科学制定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生产标准,加快推进中药配方颗粒、经典名方类中药新产品开发,运用大数据推动中医药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筛选中医药品种上报国家药典委员会。三是创新金融服务。构建政农银企产业共同体,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聚集政府、银行、企业、农户的力量。采取引入项目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协会农户联动和财政补贴等方式,加快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的现代中药材基地、示范园区。构建畅通高效、便捷安全流通体系,同种植农户、中医药企业、合作社、药材经销公司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三要推进“大融合”发展,凸显产业聚集。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园建设,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更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引进一批中医药企业,壮大产业园规模,形成集聚效应,打造全国中药饮片生产基地、中医药制造基地、中医药保健品研发生产基地等。一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充分立足资源实际,结合黔东南传统医药文化、地方风物等特点,进一步深入细致研究,创新产业业态,大张旗鼓地发掘苗侗医药,强化部门协作,招引中医药、药膳、药妆、医疗器械等企业入驻。讲好苗侗中医药故事,体验中医药种植、加工、萃取等过程,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二是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苗侗民族医药生态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中药材全价利用,提高中药材资源利用率和经济附加值,支持制药企业充分发挥非生产性功能,大力促进民族文化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非传统农产品”开发,差异化定制高端康体养生、药膳体验等,推动中医药休闲观光、健康旅游、医疗服务等产业发展,开发中医药制剂、牙膏、化妆品等更多新产品,多形式赋予黔东南苗侗中医药产业更多新时代文化内涵。三是立足苗侗文化和特色旅游资源,把中药材产业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结合,围绕中药材规范化选育繁育基地建设,深挖产业源头和末端,兴办一批针灸、拔罐、按摩、推拿等中医理疗保健馆,发展老年公寓、康复基地等康养产业。推动中医药产业与康养产业、旅游产业有机融合,从中医药文化、非物质文化出发,结合现代时尚元素,开发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的康养、养老小镇并配套建设游客服务场所、科普场馆、中医理疗保健馆、保健养生馆、中医理疗休闲院等,逐步形成集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业态,打造国家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区。通过抱团参加国内外中医药文化活动、举办苗侗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博览会等,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品牌价值,打造具有一定国内外影响力的中医药产业基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黄平县发改局)

--> 2022-03-30 —— 加快推进全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初探 1 1 黔东南日报 c184008.html 1 做强中药材产业 助力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