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实验高级中学 王泽刚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这说明,语文课程不仅承担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
荀子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意为君子用钟、鼓来引导人们的志向,用琴、瑟来使人们心情快乐。可见,音乐对人的成长和教育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合上述两点来看,语文和音乐有共通之处,都对人有情感教育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中需要音乐元素的加入。
一、音乐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正在不断接受着新的挑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家和教师的重视。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法国音乐家费提斯说:“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在无数的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以及普通的教研教学活动中,我们都不止一次地看到了利用音乐导入课文,使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从而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子。课堂上稍显沉闷的时候,用一些高亢、欢快的音乐,气氛就会发生较快转变。例如,如果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合理使用《好汉歌》,不仅它自然豪放的旋律能调动学生的兴趣,那贴切的歌词更对学生理解《水浒传》的人物形象、人物思想感情甚至小说主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台下却是一片死寂,忙着“梦周公”的学生足有一个连队。这个时候,老师如果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结合所讲内容来个一两段或是一两句的即兴歌唱表演,学生的“瞌睡虫”就会不翼而飞,活跃的课堂气氛也将随之而来。这个时候的音乐,让专心听课的学生有新奇的感觉,让昏昏欲睡的学生惊诧不已,学生的情绪一下调动了起来,就达到了使其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的目的。
二、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效毋庸置疑
《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了兴趣,老师再讲得眉飞色舞又有什么用呢?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没有哪个学段的学生喜欢沉闷的课堂。无论是初中语文中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配上音乐《菊花香》,《我的母亲》配上《烛光里的妈妈》,《故乡》配上《故乡的云》等有声音乐,还是高中语文中《雨巷》《再别康桥》等作品配上纯音乐,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目的。
教育者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输,而是应该尽力去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果《看云识天气》配上音乐《如果云知道》,然后这样设计导入语:“如果云知道人的情感,你会不会知道?”“云真的知道人的情感吗?它到底知道什么?”学生就会充满兴致地围绕“云到底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去自学、去讨论,他们对文本的内容也就了解得很快。一堂课下来,需要老师讲的也就不多了。
同样,高中语文课本中古诗文占了很大比重,如果能像《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词作一样,借助谱曲后的音乐来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迅速高涨,学生识记的速度也能得到加快。
三、音乐与文字配合,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前文说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的任务。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更不是期末考试或高考能够体现出来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要把德育放在工作的首位。哪怕只是一名普通的科任教师,都应该配合班主任以及学校各部门做好此项工作。从另一个方面讲,学生的品德教育搞好了,课也就好上了;课好上了,成绩也就好了。所以,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搞好成绩一点也不矛盾。
那么,语文教师什么时候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呢?语文课堂就是一大好的处所,音乐的灵活使用就是一大有利的条件。《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散文类文章在教学时结合恰当的音乐能对学生心性的形成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新闻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配上《公元1997》的音乐,能让学生快速了解背景,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情感更快地与作者情感相融合。
从德育的角度讲,无论散文、小说,还是诗歌,文本配上恰当的音乐,都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认知、行为等产生不容小觑的作用。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音乐教学,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都不是短期内能够看见成效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如果眼睛仅仅盯着考试成绩,仅仅盯着高考,那只能说眼光还是稍嫌短浅了一些,我们应该着眼学生更长远的发展。
四、音乐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创造力
音乐,从古至今都与智慧息息相关。古希腊神话中掌管音乐的太阳神阿波罗,古罗马教会中掌管音乐的宗教大祭司都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更加重视音乐教育,也更认为音乐对智力开发有着巨大的促进功效。
语文学习中的创造性,其中一方面是指学生对作品理解之后的再创造能力。在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续演课本剧——宝黛大结局”这一教学环节时,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够深入,改编出来的作品较为粗糙。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根据曹雪芹诗文谱写的歌曲《枉凝眉》帮助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理解人物形象。曲子先扬后抑、两相映衬,表现封建社会迫害下,有情人不能成眷属者的内心悲痛,不绝如缕地传达出伤感哀怨的情绪。这样一来,学生在“如泣如诉,扣人心弦,让人忍不住为之心酸落泪”(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赵宏兴语)的音乐声中进一步了解人物及其命运,再次进行改编时,就产生了意料之外、摄人心魄的作品。音乐的力量确实不可估量。
综上所述,音乐之于教学,特别是之于语文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基督教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音乐是万德胚胎的源泉”“假使身充教师而不会唱歌,那简直没有为人师表的资格”的话说得过了一些,却也实实在在指出了音乐对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与之关系更为紧密的语文教学更需要音乐元素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