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高酿镇中心幼儿园 蒲美蓉
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最重要的保障。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的要素,往往不是成绩和能力,有时候恰恰是为人处世的点滴细节。换句话说,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品德教养方面最清晰的显性表现,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百年,立于幼教”就是这个道理。笔者从事幼教工作多年,现以中班幼儿为例,谈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重要性的实践心得。
一、提高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认识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是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幼儿园阶段孩子正处于身体发育、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良好行为习惯是否能养成,既关系到孩子个人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好的习惯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在幼儿阶段开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帮助幼儿了解“良好行为习惯”的概念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中班的幼儿年龄较小,在家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根本不需要幼儿自己动手,因此他们不了解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就更加没有准确的概念。因此,教师要先把有关生活常规的概念传授给幼儿,如吃饭前要洗手,睡觉时要把鞋子放整齐,小椅子要轻拿轻放,玩具玩好了要放回原处等等。幼儿只有在明白了这些概念以后,他们才能学着遵守生活常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中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方法
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该如何有目的地开展渗透养成教育的主题活动,进而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呢?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学习性情景,有目的地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为了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笔者开展“你丢我捡”主题实践活动。从组织孩子捡垃圾开始,到集体谈环境建设的重要,最后搞情景模拟测试,让孩子们逐渐养成了爱护环境的自觉行为。可以说,此项活动的组织与实践,证明孩子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一方面要不断创设实践学习的情境;另一方面,则应遵循一条原则:即让孩子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从而强化良好的道德行为。
2.开展渗透性教育,分步骤感染幼儿的良好行为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行为养成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例如结合入园环节,学会主动与老师打招呼问好,开心地与父母告别;自主游戏时间,学会与同伴分享玩具,共同合作游戏,做到不争不抢;喝水如厕时,能主动排队等待,学会礼让,帮助有困难的小伙伴,做到不争不挤不占位;在用餐时,不讲话,不走动,能安静地慢慢就餐等。与此同时,作为教育者,需充分利用主题活动时间,对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给予及时的表扬与奖励,从而促进孩子进一步巩固与形成良好行为规范。
3.拓宽主题性活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除了根据幼儿发展需要和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设计相应的主题活动之外,笔者还根据时事、幼儿的兴趣生成一些新的主题,使主题活动更加贴近幼儿的兴趣。例如,在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家庭、学校共同扮演互助协作的角色,开展了“我给长辈讲故事”“笔者给伙伴讲故事”主题活动,要求孩子们必须在家中、学校里将自己最新阅读到的故事讲给家人或伙伴听。而且,笔者还以点赞的形式记录孩子讲故事的表现,大多数孩子即使冲着这个点赞,也很乐意进行阅读。
总之,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务必把握幼儿教育的关键期,学会用真实而又具有童趣、富有教育理性的形式,多领域开展养成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