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4月04日

茅坪镇阳溪村:

三月粑成了村民致富粑

本报讯 (通讯员 唐树银 罗国梅 杨晓海) “三月粑,又糯又甜的阳溪三月粑……”锦屏县茅坪镇阳溪村的王兰梅大姐像往常一样早早从村里搭乘公交车到了县城,担着竹篮走街串巷售卖新鲜制作的三月粑。

据悉,每年一到农历二三月,春日气息漫山遍野,黄花草和甜藤也纷纷在山林田野里长了出来,正是村民制作三月粑的上好材料。制作三月粑时,要将黄花草捣碎按照一定比例与糯米粉、甜藤水搓揉在一起,经过几道纯手工制作顺序,或蒸或炒,看似简单的但是十分美味的三月粑就好了。

“王大姐给我称十斤三月粑,我明天要带去贵阳给亲戚的。”因原料好,口感佳,不到4个小时王兰梅便将带来的50多公斤三月粑全部卖完了。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三月粑等特色农家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大,看到商机的阳溪村村民将三月粑当成产业来做,批量生产,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远销县内县外,三月粑成了村民致富粑。

手工捏形、粽叶包裹、上锅蒸煮、蒸熟摊晾……,近日,笔者走进阳溪村,看到村民王新秀正忙着制作三月粑,将包好的粑粑放入蒸锅蒸煮一个多小时左右,揭开锅盖,一股香气便弥散开来。新鲜的清明粑品尝起来软绵绵、糯滋滋的,粽叶的清香与三月粑甜香顷刻间刺激了味蕾,让人心情舒畅。村民王新秀告诉笔者,制作粑粑制品已有20多年,靠着勤劳的双手和这项传统手艺,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从1993年结婚以来,我和家中老人学做各种粑粑,农历正月到清明节后用黄草和甜藤制作三月粑是最好卖的,旺季的时候一个月能有一万元左右的收入,淡季的时候一个月也有几千元,家中也盖上了新的楼房,日子越来越好。”

在阳溪村像王新秀这样长期与三月粑、糍粑、粽子等糯米制品打交道,靠其发家致富的村民不少。村民潘清凤告诉笔者,年轻时,她用卖各类糯米制品的收入供两个孩子读书,如今家中经济条件也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善。“以前我们主要是自己运到县城去卖,现在有公司会来我们这里采购拿到网上卖,销路也宽了,收入也多了。”潘清凤笑着说道。

阳溪村地理条件较好,位于锦屏县东北部,东北面与天柱县接壤,南临清水江,是锦屏县东大门,交通条件十分便利,锦屏至天柱油路穿寨而过。村民个个都是制作糯米制品的好手。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村民根据时节变化开始制作三月粑、糍粑、粽子等糯米制品到市场上售卖。“淡季的时候有近20户在生产粑粑,旺季的时候有30多户,村民是根据每个节气的需求制作粑粑的,春天里生产三月粑,五月就生产粽子,九月就生产包心粑,腊月生产糍粑,下一步我们想通过农民专业加工合作社抱团发展模式把阳溪的粑粑产业做大做强,通过抖音、淘宝等网络平台把这个产业推得更远,做得更强。”阳溪村村支书陆承平说。

--> 2022-04-04 茅坪镇阳溪村: 1 1 黔东南日报 c184403.html 1 三月粑成了村民致富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