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林果 杨玲 王珺
购房后被装修电话不停“轰炸”、免费公共WIFI大量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浏览网站后遭遇营销电话骚扰、儿童智能手表成为偷窥“眼睛”……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不少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
这让人不禁感到后怕,我们的个人信息到底是如何被泄露的?如果遇到上述情况,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装修电话“轰炸”不停
买房,本来应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买房后,不断接到各种推销电话,这样的烦恼你是否也曾遇到过?推销电话那头的销售人员不仅能准确地说出业主何时买的房,就连业主房子的面积、户型都了如指掌,这着实让业主有些疑惑与不安。市民杨先生告诉记者,近期,他每天都会接到4至5通家装公司打来的推销电话,已经给他的生活造成了困扰。
2019年,杨先生在凯里市某小区购买了一套商品房。2021年12月28日,这套商品房交付后,他开始频繁接到家装公司打来的推销电话。
据杨先生介绍:“交房前我也接到过这类推销电话,但是频次很低,可交房后平均每天我会接到四五个这类推销电话,有时甚至一天六个,这当中有家装公司、有卖家具的、有安装门窗的,他们不分时段打来推销电话,电话中他们对我的购房信息了如指掌,很明显我的个人信息已遭到泄露。”
和杨先生一样,该小区另一名业主赵先生也同样每天忍受着推销电话的骚扰,“一开始我还留意对方说什么,有时攀谈几句,但是随着同类电话越来越多,我现在看到陌生号码就直接挂断。我的个人信息只在买房时登记过,家装公司是怎么知道的?”赵先生说。
赵先生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在接听电话后,直接质问对方是通过什么渠道获知他的个人信息的,对方称自己只是销售人员,电话号码都是在家装公司给销售人员发放的一份业主名单上找到的,她只负责对照名单挨个拨打电话进行推销,至于客户的个人信息从何而来,她并不知情。
记者就业主遇到的问题采访了该楼盘售楼处,工作人员回复:“绝不是售楼处出售了业主的信息,具体是什么单位泄露了业主的个人信息,我也没有证据,不好说。”
售楼处工作人员表示,除了售楼处会留有业主的个人信息外,买房者在贷款、办理房产证明时,会有中介、银行、房管局等多个单位参与,每个单位都有泄露业主个人信息的可能。
除上述的杨先生、赵先生因购房导致的个人信息泄露外,各种窃取市民个人信息的招数层出不穷。免费公共WIFI大量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浏览网站后遭遇营销电话骚扰、儿童智能手表成为偷窥“眼睛”……
个人信息“花式”泄露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信息消费发展态势报告》显示,在消费群体方面,我国网民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已突破十亿人。该《报告》同时也提示人们要警惕数据安全、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
如今,很多商场、餐厅和酒店等公共场所会安装免费公共WIFI,消费者在使用这些免费公共WIFI的时候,会有一些应用程序自动安装到手机中。这类应用程序会在后台大量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即使用户从后台关掉这类应用程序,它们仍然会通过自启动功能继续运行,甚至还可能进入网银等涉密系统中,造成网银、支付宝被盗刷,产生资金损失。
随着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的盛行,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日益凸显,由此引发的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网络诈骗,正威胁着我们的隐私、财产甚至人身安全。
“每年‘双11’收到最多的不是包裹,而是被商家轮番‘轰炸’的推送信息,都不知道他们是从哪儿获取的电话号码。”市民王女士表示,每逢电商购物节,自己的短信提示音就响个不停,各品牌商家不断发来购物信息,让人不堪其扰。
市民汤女士则表示,短信推送已经算是商家最基本的操作了,网购后的诈骗电话更是让人防不胜防。
随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拒绝个人隐私在互联网上“裸奔”已经有法可依。但仍有不法分子动“歪脑筋”,把目光盯向了儿童智能手表。
为了自家孩子的人身安全,很多家长都为孩子购置了具备实时定位、高清摄像头、人脸识别、视频通话等功能的儿童智能手表,但这种手表的安全性又如何呢?
之前,曾有新闻报道过一起利用儿童智能手表在7个月内骗取112人共计5万余元的案件。3名被告人利用儿童智能手表的防护漏洞,合伙开发出了一款黑客软件,该软件可以轻易获取儿童智能手表的身份标识号,3名被告人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交“书本费”“班费”“郊游费”等理由发短信诈骗孩子家长。由于儿童智能手表同时也与家长的手机绑定,因此家长的手机系统也容易遭到不法分子入侵,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互联网时代,各种“花式”窃取个人信息的招数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广大市民需时刻警醒,及时防范,避免因信息泄露而导致财物损失。
个人隐私拒绝“裸奔”
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有22.1%的网民遭遇个人信息泄露。公安机关提醒广大群众不要点击、使用来源不明的链接、网站、App,更不能将短信验证码提供给他人,严防个人信息泄露。
据了解,为了治理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和欺骗诱导用户提供个人信息等问题, 工信部委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互联网、手机终端、电信运营商等产业链各环节成立App用户权益保护标准工作组,按照“知情同意”和“最小必要”原则,组织制定了《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最小必要评估规范》《App用户权益保护测评规范》等标准,明确了检测要求和方法,为监管提供了更加明确的依据。
那么,准备购房的消费者应该怎样做才能维护个人信息安全,避免接到骚扰电话?
对此,贵州兄弟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万轩建议,购房者在签订购房买卖合同前要确定买受人信息保密条款,作为保护自己个人隐私的重要凭证。签订相关保密条款后,如未经购房者同意,开发商及销售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不得对外披露购房者信息,或将购房者信息用于履行本合同之外的其他用途,否则就要负相应的违约责任。王万轩同时提醒广大购房者,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尽量不要随意提供个人信息,若发现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在生活中,大部分市民也逐渐对个人隐私有了安全保护意识,“每次收到快递,我都会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地址撕掉,避免被人捡到,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市民王阿姨还专门买了一种涂改笔,可以将包裹上的个人信息擦掉,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一旦出现儿童智能手表信息泄露等问题,一定要采取合理正当手段维权。按照《民法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购买儿童智能手表的消费者和销售儿童智能手表的经营者之间成立买卖合同关系,经营者应当保证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儿童智能手表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对于儿童智能手表由于操作系统老旧等原因引发的偷窥等安全漏洞,经营者应当在消费者购买时及时提醒。生产厂家应当将儿童智能手表的质量放在首位,生产符合安全标准的儿童智能手表,让消费者安心消费。消费者选购时也应特别注意,要选购正规厂商的产品,重视产品质量,谨防个人信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