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第三中学 吴育金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学生课堂注意力具有典型的年龄阶段性、过渡性,加之历史学科“叙说历史”的学科特征,课堂兴奋点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科教学等都有着很好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部编版历史教材《红军长征》一课为例,重点论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设置兴奋点,构建历史高效课堂。
一、掌握好课堂时间节点的分配
初中历史课堂时间为45分钟/节,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通常为15分钟左右,课堂教学要掌握好时间节点的分配,适时地穿插教学兴奋点。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按照“20-15-10”这样的时间分配逻辑,通常一节课需要设置2~3个教学兴奋点。一是课堂导入控制在3分钟之内,课堂教学就如同音乐演奏,第一音起到定调的作用,也是教师为学生演奏的“第一乐章”,所以设置兴奋点,要直击学生的心灵,抓住学生的心。二是课中设置,因为时间来到20分钟之后,学生已经到了疲劳的“临界点”,所以亟需在此时设置教学兴奋点,刺激学生的肾上腺素,将学生重新“拉回”课堂中来。当然,这个兴奋点的设置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当时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状态等临时调整。三是把握好课堂结尾,即可以在下课前的5分钟穿插教学兴奋点。首先,学生在此时潜意识里知道“应该快下课了”,适时地刺激一下学生的话,是可以在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双向起到效果的。一堂课行至于此,教学基本上处于课堂总结、知识归纳的时间段,设置兴奋点穿插其中,可以帮助到学生更好地对知识点的掌握;其次,课堂结尾设置兴奋点,可以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望,也为下一节课的到来做好铺垫。
二、要善于对兴奋点的设计
古语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坏对于整堂课的影响巨大,好的导入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代入感,让学生对所学课文保持足够的关注度。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不进行课堂导入,或者是简单的“上节课我们讲了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多少页”等,百年不变的老样式、没有新意。课堂导入就是一个需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换新玩”的事情,但它的效果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不断地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例如,《红军长征》一课的导入就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以毛主席创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歌赏析的导入,文史结合、引人入胜;以斯诺的《红星照耀下的中国》简介导入,转换视角、拓宽视野;以马红军(长征负伤留在黔东南黄平县的红军战士)的事迹导入,亲和历史、直观感受……如此,相较于直接用课本知识导入更能激发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兴趣。
三、找准教学重难点进行设计
找准教学的重难点就是把握了一堂课的方向,而在重难点处设置兴奋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对难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老师科学有效地设置兴奋点,避免课堂上出现天马行空、云里雾里的无效延展,影响师生教学的体验感。例如,遵义会议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会议的基本内容和影响之外,我们可以从“贵州本地人”的视角去看待这段历史,从红色文化、本土历史的角度去探讨“转折之城”——遵义的故事,也可以让曾经去过遵义、参观过遵义会址的学生给同学们当当“导游”,介绍遵义会议。如此,兴奋点的设置让本节课在重点处得以彰显,加深学生这段历史学习的印象。再如,“什么是长征精神?”这个难点问题,我们则可以在课堂行将结束之际设置兴奋点,设计一个学生围绕“我们能从红军战士身上学到什么?我们今天怎么践行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这样的主题探讨,通过“学生分组交流→罗列本组看法→派代表陈述本组意见”、教师点评、师生归纳总结的方式,呈现出长征精神,化解了课堂教学难点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品质素养的提高,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
四、适当地对教材进行课外补充
教师在教学中要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备课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逆向思维,发现教材中存在的空白点,对教材进行必要的、科学的、有效的补充。假如没有对教材进行处理,适当补充课外兴奋点的历史课堂,教师无非就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教,整堂课看起来波澜不惊,课堂刚开始就能预测到了整个过程,学生课上昏昏欲睡,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课外兴奋点的设置,变“被动”为“主动”,能够增强历史课堂的兴趣,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例如,在中国工农红军从湖南转战贵州的过程中,黔东南作为途经的重要地段,在黔东南地区的历史教学中应当予以补充,设置成兴奋点。作为黔东南本地人,补充“黎平会议”“红军渡过清水江(锦屏、天柱、剑河、台江)”“黄平橘园密谈”等红色革命印记,能够激发学生的家乡情感,让学生体会到“家乡曾为革命圣地”而自豪的那份历史情感,真正做到以情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