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4月10日

“双减”背景下如何有效提高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 天柱县第七小学 杨 林

在“双减”政策的时局下,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当前教学中的热点话题。那么如何走“轻负担,高质量”之路呢?笔者认为教师们应该积极探索和研究教学改革,最根本的办法是有效提高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而不是靠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来提高质量。如何有效提高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得从以下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做起。

一、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书面计划就叫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1.备学生:即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分析学情,研究班级学生的不同层次、类型,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2.备教材:从教材的地位上、结构上、内容上、教育意义上,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教学目标。3.备教学重点、难点: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找出确立重点难点的依据并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4.备教法:主要说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选择。5.备过程:课堂教学过程需要教师饱满的精神和激情来实施,首先要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根据学情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行为,掌控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即指教学程序的设计。6.备训练:要根据学习目标来设计,为目标而服务。训练一般分为:①形成性;②巩固性;③分层能力训练三种类型。7.备板书:板书是教学程序的过程中写出的提纲。要在配合讲解适时出示,达到调控学生、吸引注意、使师生思路合拍共振的目的。板书要能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有审美价值等。

二、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包括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如何正确把握处理好教学行为的实施呢?

(一)要有有效课堂的管理

课堂管理主要是如何有效组织教学,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课堂纪律。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组织课堂教学有哪些方法与策略呢?

1.课堂常规常抓不懈。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靠课堂,因而课堂常规的训练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训练。如训练学生写字、举手回答问题、立正、向老师问好等各种姿势和课堂教学中口令的熟知联系。各种训练应该是伴随每一节课堂,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时还不能放松。

2.抓好纪律组织和情绪组织。课堂纪律是完成课堂教学的前提保证。纪律组织,教师首先有必要采用特殊的信号或口令控制。如老师说:“一、二、三”,学生马上答:“看黑板”等;其次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适时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很重要。如“看谁听课最认真?”看谁回答问题最积极?等,做到学生的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泼。

3.有效运用语言、语态和眼神作提醒或告诫。因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随时把课停下来整顿课堂纪律。这需要老师随时观察全体学生和个体学生,使每个学生觉得教师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和他们进行不间断地个别谈话,这样就可以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出现不守课堂纪律或有情绪的学生,有效运用语言、语态和眼神作提醒或告诫。

4.艺术地处理教学时的自我干扰和发生的干扰事件。例如低年级的课堂经常会发生一些出乎老师意料的事件,老师正在教学常会有学生打断老师的话:“老师,他拿我橡皮不给我!”“老师,他踢我!”……这些干扰事件要艺术地处理。切不可小事大作,否则会很容易伤害到学生,又牺牲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二)要有鲜明的教学目标

教学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随意,不能出现上一堂课下来学生既不明白学到了什么,老师也不知道教了些什么的现象。教学目标指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的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

(三)要掌控课堂,追求实效

老师应是一堂课的“控制师”, 加强教学节奏、课堂段落和学生注意的管理调控;二是老师应该给足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每个学生的理解力是不一样的,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作为课堂的“控制师”,老师提出的问题应从简单逐步走向复杂,循序渐进,实实在在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另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做练习认真细致的习惯。要想使一堂课高效完美,老师们应该这样:1.摆正心态,自然和谐地生成,不违背规律,不拔苗助长。2.认真钻研教材,以生成的动态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不死搬硬套,多设想几套教学方案,根据课堂变化的情况随时改变自己的教法。3.设计问题有针对性,提问有价值的问题,提问学生感兴趣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4.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流程。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以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怎样达到学习目标为核心来调节老师的“教”,制定达标流程,在“导学”上下功夫,实现“教”与“学”的转变,即“重教”向“重学”转变。要每一堂课都树立“服务”意识、“需要”意识、“生成”意识、“效果”意识,力争让学生一课一得。即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且因人而异,灵活多样,趣味性强,符合不同层面的学生需要。教师既要有“教”的观念和方法艺术,又要有“学”的观念和潜意识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法。只有“学”有基础,“教”才能事半功倍。

--> 2022-04-10 1 1 黔东南日报 c184812.html 1 “双减”背景下如何有效提高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