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第八小学 彭 静
数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教学的关键。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存在一个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概括思维发展的转折期,而小学中低年段,则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概括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化,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异常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一、以数形结合为手段,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必备能力,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和认知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一些必备的数学思维手段。数形结合作为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和思维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本质,还有助于强化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本身属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结合,数形结合思维能够更清晰地展示数学问题和本质,属于思维的纵深发展。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手段,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究一些空间和数量关系之间的奥妙,进而掌握一定的数学技能,不断强化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一课时,可以将这个公式转化成为图形,让学生就长方形的特点进行分析,求长方形的周长。生活常识以及周长的特点是:长方形的四个边边长进行相加,在分析图形时很容易会发现,其中两个边都是相等的,这样在计算过程中自然可以代替、化整为1,进行整合直接得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宽)×2。接着让学生了解图形和数量关系之间的关联性,运用数形结合手段去解决数学问题,例如长方形面积、圆柱周长及面积等,以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注重实践运用,拓展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编排原则,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数量关系问题转化为图形性质问题来处理,或者把图形性质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问题来研究,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化复杂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
例如,在“拼组图形”的练习时,课前老师准备许多大小各异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着例题的图形拼图,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拼组。教师要求学生任意选出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具,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结果,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他们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人物等等。如拼出了不倒翁、小松树、小鸡、人物等。就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拼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也要布置让学生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情趣。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情境创设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
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老师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指导,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关键,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逐步掌握假设、迁移等思维方法,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途径。在小学的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探索学习,设计出更加优秀的教学方案,并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全面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