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舟溪镇中心幼儿园新中分园 石育元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对于刚进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来说,通过社会交往来建立新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社会性发展的新阶段。笔者在幼儿园长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经过多年观察发现小班幼儿普遍存在社交退缩、自我中心、语言表达不清等社会交往问题,社会交往能力有待提升,教师和家长需要高度重视。
一、提升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意义
社会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只有通过必要的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人类才能实现信息交流、集体生活、分工合作,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得以生存、繁衍,持续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
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健全人格发展的基础。小班幼儿是否快速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环境,是否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的人际关系,是否遵守社会规则、承担社会责任,是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毕生发展有深刻影响。因此,加强幼儿阶段的社会性教育,提升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传播科学知识或训练基本技能更为重要。
二、小班幼儿常见的社会交往问题
1.因性格缺陷,出现社交退缩行为。部分留守未成年人或离异儿童因长期缺乏父母关爱或鼓励,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形成害羞、自卑、内向、孤僻、胆怯等不良性格,不敢或不愿与同伴交往,交往成功经验少,导致出现社交退缩行为。
2.以自我为中心,常自娱自乐。部分小班幼儿因娇生惯养、缺少教养,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且较少考虑别人感受,容易出现自高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甚至有些幼儿出现攻击性或破坏性等反社会行为,受到同伴排挤,只能自娱自乐。
3.语言表达不清,交流困难。部分少数民族幼儿的母语是少数民族语言,居家常用少数民族语言,在幼儿园进行普通话交流时,可能出现发音不准、语法错误、词不达意等问题,和汉族师生交流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影响社会交往。
三、提升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建议
1.关爱成长,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校园、社会环境。一是,家长要注重家庭教育,努力建立优良家风、家训、家规,家庭成人之间的矛盾不能在幼儿面前呈现,多给幼儿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努力创造“爱的港湾”。二是,幼儿园要注重身心健康教育,构建和谐、安全、文明校园,创造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预防发生校园欺凌现象和安全事故。三是,社会各界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正能量,坚决抵制歪风邪气。
2.为促进交流,广泛开展游戏活动。幼儿园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鼓励幼儿与同伴积极互动、深入交流,从而增强幼儿之间的友谊。
3.鼓励说话,科学培养和训练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少数民族或者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小班幼儿,教师要耐心引导幼儿清晰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并及时给予肯定,增强幼儿的语言自信心。另外,教师要组织幼儿多读绘本(读物)、观看视频,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绘本(读物)或视频上的内容,公开说话,在实践中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