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4月11日

浅谈肢体语言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 天柱县第八小学 杨文艳

随着教育改革,语文在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就小学生一年级语文学习而言,既是正式步入语文学习的起跑线,也是后期进行语文学习的奠基阶段。如果在一年级的时候没能夯实语文基础,那么在以后学习语文的生涯中,就好比是修建房屋,没有将地基挖牢固一样,很容易造成语文的学习学无所成。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将语文基础学扎实,在整个语文学习的生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一年级则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

自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这是笔者第三次接触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虽已多次接触低年级的学生,但今年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还是让笔者“大开眼界”:学生说话、离座、打闹,甚至于是大哭不止……整个课堂就像是一锅煮沸了的粥,每个学生都沉浸在自我状态中,一节课下来,嗓子眼冒烟了,听课的却寥寥无几。回想以前在低年级进行语文教学的情景,笔者开始思考:一年级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才能有效地吸引孩子们?最终决定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尝试融入肢体语言。 几个月后,发现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肢体语言,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浓厚了。由此,笔者也对肢体语言运用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借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广义言之,肢体语言也包括面部表情在内。狭义言之,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是一个自身角色转换的过程,而适应学校的生活需要一个过渡期,在这一个阶段当中,学生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自律性差,认知能力有限,接受学习程度受限等各方面的缺陷。真正进入小学,进行语文学习,过程相比幼儿园的玩闹生活要枯燥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比较低下的,极容易产生烦躁心理。

三、肢体语言应用的意义

1.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前,每当学生出现不遵守纪律的行为,笔者通常都会采取厉声喝止的形式,后来发现这种方式只能短暂性地管控好课堂纪律,并不能从根源上去改变学生逆反的心理状态。其实小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单纯的,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只要自己喜欢这个老师,他就会非常愿意主动去学习这门学科。因此,教师要适当地给予学生关心、鼓励和包容等,表达老师的这些态度,肢体语言也能很好地起作用。例如,一个学生他表现很出色,笔者就会向这个学生竖起大拇指并对他点头微笑,也会带头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以此表示表扬。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也一定要学会利用自己的眼神与学生进行沟通,当你发现一个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时,就应该使用严厉的眼神,紧紧地盯住这个学生,直到他有所改观;当发现有学生用渴求得到关注的眼神向自己发出信号时,就会对这个学生报以微笑点头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在意和重视;当笔者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会采用表示邀请的手势给予学生尊重……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笔者的眼中随时都会透露出热情、信任和包容,随时提醒自己:脸上要充满亲切的微笑。这样无形之中就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不那么畏惧,愿意靠近笔者,从而愿意去学习语文。

2.通俗易懂,加强学生的记忆力。为了更好地体现肢体语言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笔者特意挑选学生人数相同且学习能力相差不大的一年级(3)班和一年级(4)班作为实验对象并选取了《大小多少》和《升国旗》两篇课文作为对比教学效果的教学内容。

在这两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当中,均要求学生要达到能够背诵的水平。两个班教学时间均为40分钟。

在一(4)班教学的时候,笔者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完全使用老师范读, 学生跟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进行教学。一节课下来,能够做到背诵的学生可谓是凤毛麟角。课堂上,一半以上的学生由于反复朗读,已经表现出了烦躁不安的现象,根本就没有用心跟着老师读,更无法做到专心地自读和用心记忆。

在一(3)班进行教学的时候,笔者选择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肢体语言的教学方式。首先张开双臂画一个大大的圆代表“大”,用双手对应手指的指尖互相接触形成一个小圆代表“小”;双手均将大拇指和小指张开,其他手指握拳,再将大拇指置于头顶的方式代表“牛”,以双手的手指张开,手心面向脸部,双手置于面部两侧的方式代表“猫”;双手手掌打开,大拇指位于手掌正下方,一只手掌手心向下,置于嘴巴前面,一只手掌手心向上,置于臀部的位置表示“鸭子”,用张开并挥动双臂的动作来表示“鸟”;用双手在胸前做一个大大的拥抱来代表“多”,用右手手指握成小圆的方式来代表“少”;将双手置于胸前,双手对应的手指相接触,两个大拇指指尖向上,其余手指指尖向下,中间放空的姿势代表“苹果”,以右手食指第一节手指代表“枣”;使用耸肩和小幅度摆动头部(就像吃到了比较酸的东西时的样子)的方式代表“杏子”,使用双手在胸前比划桃心的形式来代表“桃”。在进行范读和领读的过程当中,笔者都会根据课文的内容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并且要求学生在跟读时也要学习老师做动作,领读结束后,又要求学生带着肢体动作读课文,最后由笔者在台上用肢体动作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背诵。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较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明显比一(4)班要高,后来通过分组考核的方式检测发现,一(3)班能够完成背诵的同学达到了26人,超过了全班总人数的一半,这个数据让一(4)班望尘莫及。

为了验证这个结果并非偶然,笔者又把课文《升国旗》用之前的两种不同教学方式在对应的班级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与之前几乎一致。为了让自己的结论更加成熟全面,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当中,笔者都尽量地在教学中融入肢体语言。通过一学期的应用,发现班上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比以前要高,而且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学生的记忆力表现得比以前要强。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课堂的活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通过验证和应用,笔者更加坚定了肢体语言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接下来的教学当中,还会将肢体语言的使用频率提升,使用范围扩宽,让肢体语言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 2022-04-11 1 1 黔东南日报 c184760.html 1 浅谈肢体语言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