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4月11日

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 文/甘国勇 图/黄万鑫 王炳真

每年农历三月春暖花开的时候,在榕江县两汪乡境内的高山顶上,常常能够看见一排高矮有序、整齐排列的草垛,当地人称之为“茅人”。沿山路而上,阵阵歌声飘然而至,时而清朗欢快,时而婉转悠扬,时而豪迈奔放,时而缠绵悱恻,让人听得如痴如醉。山顶上,三五成群的苗族青年男女掩映在映山红花丛中,或聚在树荫下,手搭着肩,头靠着头,唱情歌、抒心怀,情意绵绵……

原来,这是两汪乡的苗族青年男女在过自己的传统节日——茅人节。“茅人节”,苗语称为“劳沙梨”,意思是“爬茅人坡”和“插茅人”,它是两汪乡短裙苗族一种古老、独特的社交活动,也是沿袭至今时间较长的民族习俗之一。每到农历三月,当地的苗族青年男女,不论年龄大小,不论结婚与否,大家互相邀约,爬到最高的茅人坡顶去插茅人、唱情歌,倾诉藏在心底的思念。歌达内心、情至深处,一些特别情投意合者,便相约离群,另寻幽处。

爬茅人坡插茅人

阳雀鸟催春,映山红开花,山上的蕨菜也悄悄冒出头来。人们开始清沟架枧、整理秧田、播撒谷种,农历三月已悄然而至。在姑娘家楼下唱了大半年歌的苗族青年男女,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他们相互邀约,定好日子,只等山上那茅人插起来,便结伴而行。

到了约定的那天,小伙子们带上柴刀,来到寨头,吹响木叶,打起“哦嗬”。姑娘们听到小伙子们的呼唤后,带上各自自己亲手烙好的“三月粑”,来到寨头和小伙子们会合,大家一路唱着“登山歌”,朝山顶爬去。

到了山顶,小伙子们主动分工,有的挖坑,有的搬石头,有的砍木棒,有的割来茅草、树叶,大家齐心协力,扎成茅人插在山顶上。插茅人是有讲究的,必须按中间高两边低排列,中间最高的象征大姐,两边渐低排开的象征妹妹,寓意着姐妹的感情像手指一样,五指连心、情同手足、永不分开。茅人只插单数,有求偶的意思,一般插五根或七根,如果人多,也可插九根、十一根或更多。

插好茅人后,大家相互招呼聚拢到茅人底下,席地而歌。这时,小伙子会主动去牵住姑娘的手,把手搭在姑娘的肩上。按照当地的习俗,男方牵姑娘的手、搭姑娘的肩,是对姑娘的尊重。如果哪位男子不主动牵手搭肩,姑娘会认为该男子嫌弃自己,姑娘的其他姐妹也会不再理会这名男子。

到茅人坡去插茅人、唱情歌,是“茅人节”的主要内容,节日从农历三月初开始,历时一月之久,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这天最为热闹。到了这一天,两汪乡的苗族青年男女都要到茅人坡上去插茅人,用情歌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唱情歌会情人

两汪乡的短裙苗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喜爱唱歌,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农闲时节,都喜欢约伴相聚唱歌。一到晚上,姑娘家楼下就会飘出阵阵歌声,有时甚至会唱到天亮。

两汪一带的短裙苗族对年轻人相约唱歌的地点有严格的要求,就是姑娘们不能离开父母或兄嫂的监管范围。平时,小伙子们只能到姑娘家楼下唱,且不能超出屋檐滴水线,同时还要让姑娘的母亲和嫂子听到歌声。一方面是父母和兄嫂担心姑娘半夜被这些小伙子拉走成亲,另一方面是姑娘在和小伙子对歌时,母亲和嫂子是不会入睡的,她们要仔细听姑娘唱的内容,认真记下姑娘唱错的地方,直到姑娘唱歌结束才睡觉。第二天她们还要向姑娘指出哪句该怎么唱、哪句该怎么答,帮助姑娘提高唱歌的技巧和水平。即使是吃新、端午、苗年这样热闹隆重的节日,姑娘最远也只能在苗寨边的谷仓下对歌。

很多小伙子与姑娘通过唱歌接触,逐渐产生了感情,只是苦于环境限制,不能进一步的表达感情。于是乎每到“茅人节”,这些年轻人如同从囚笼中放出的鸟,心早就飞到茅人坡上了。

在茅人坡上唱歌取乐,歌曲种类分别为“初相会”“赞美歌”“盘查歌”“思念歌”“求爱歌”“盟誓歌”“送别歌”等。

刚到坡顶的时候,一般都会唱“初相会”“赞美歌”,用歌声来赞美春暖花开的季节,赞美家乡和美丽的大自然,赞美姑娘、小伙,歌曲风格幽默风趣。紧接着就会唱“盘查歌”,试探对方的心意,了解对方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唱歌物色各自的意中人。当唱到情投意合时,年长已婚的便唱起了“思念歌”,年轻的则唱起“求爱歌”。歌声时而豪迈奔放,时而悠扬婉转,时而情意绵绵,情歌越唱越热烈,情意越唱越深厚,整个茅人坡沉浸在歌的海洋里。情至深处,一些昔日情人和特别情投意合的年轻人则悄悄离开人群,钻进山坡上的茅草里、树丛间,哼唱情歌,轻言细语,山盟海誓,惺惺相惜,有的还彼此互送珍贵信物,欢度幸福时光。

在茅人坡上相聚的青年男女,有平时经常唱歌幽会的年轻人,还有一些是刚刚长大的少男少女。他们就这样唱着、玩着、闹着、笑着……一直到晚霞洒向山坡,才依依不舍互唱“送别歌”,相约次日或择日再到坡上相聚,继续结伴唱歌,谈情说爱。

在茅人坡上唱情歌,以集体合唱为主。一般都由男方起歌头,女方和声伴唱。年长点的男子或女子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和现场的氛围,把“初相会”“赞美歌”“盘查歌”“思念歌”等适时衔接转换,让大家始终沉浸在歌声里,如痴如醉。

在两汪乡短裙苗族中,同房族的兄妹或姐弟不能在一起插茅人、唱情歌,要“避嫌”。相约到坡上插茅人、唱情歌的,约会对象必须是可以相互通婚的表兄弟或表姐妹。为了避免在山上遇见自己的房族姐妹或兄弟,引起尴尬,自古以来当地形成了一种默契,各房族都有自己的茅人坡。在空申苗寨,龙姓男子都会在名叫“播爹嘞”的山上和杨姓姑娘一起插茅人、唱情歌,杨姓男子则会在名叫“播九基”的坡顶和龙姓姑娘一起插茅人、唱情歌,双方互不影响。如果有人恰巧路过,知道山上的异性为本族人,都会绕道或尽快离开。

“茅人节”是两汪乡短裙苗族独有的“情人节”,也是两汪乡短裙苗族情歌的“展演节”,它为苗族青年男女提供了相互交往、倾诉爱意的时间。这种活动气氛活跃、自由,既原始又热烈,既神秘又奔放,充满了浪漫情调,被誉为“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拉亲

两汪乡的短裙苗族有一种婚俗叫“拉亲”。平时,这些青年男女白天在一起劳作,晚上相约在姑娘家楼下唱歌,年长月久,相互之间产生了的感情。如果哪位小伙子有了自己的心上人,就会趁其他女伴疲倦的时候,突然背起自己心仪的姑娘朝家里跑,然后成亲一起过日子。

“拉亲”在茅人坡上也经常发生。大家在互唱“送别歌”的时候,早就对姑娘心生爱慕的一些小伙子便会趁人不备,突然拉起或背起心仪的姑娘飞奔下山。姑娘则惊慌呼救:“姐妹,救我!”其他姐妹发现后立即追过来救人。就在女方姐妹追过来救人的时候,男方的同伴自发形成了一堵人墙,挡在女方姐妹的前面,另有三四个年轻男子跑下山来,协助“拉亲”的小伙子一起,架着姑娘往家的方向狂奔。姑娘一路哀求、一路呼救,想用脚抵地,不肯挪步,他们就把她的脚抬起来。姑娘用手抓住路边的树枝、茅草,不愿前行,他们就用柴刀砍断树枝、割断茅草……

在救人的这边,女方姐妹们拼命往前冲,却被男人们死死拦住,只得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伴被越拖越远。但凡有几位姐妹冲出人墙,追得上来,拉住被抢同伴的手,也会被追赶上来的男子拉开。有时追上来的人多了,双方如同拔河一般来来往往地拉扯着。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被抢姑娘会受伤。“拉亲”双方的当事人早已情投意合,提前约定,而且他们当中有一些同伴也提前知道了这事。所以双方拉拉扯扯一段时间后,姑娘最后总是会被力量更大的男方拖走。把姑娘拉到家后,男方家请来当地的媒人作证人,姑娘就名正言顺成了这家的媳妇。

在两汪乡的短裙苗族地区,“拉亲”是对女方的一种尊重。按照当地的习俗,姑娘是不能随意跟男方私奔的, 必须通过“拉亲”来彰显姑娘的尊贵。青年男女即使情投意合,男方也必须用“拉亲”的方式将女方拉回家中,表示不是姑娘非要嫁给小伙子,而是小伙子觉得姑娘太优秀了,能够娶到她是自己的一种荣幸。如果自己不拉,姑娘就会被别的男人拉走。

独特的超短裙服饰

茅人坡上,除了优美的情歌、缠绵的细语和热闹的“拉亲”,当地苗族姑娘身着的服饰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上身穿着用蓝靛草浸染的黑色斜襟湖蓝折袖短衫,下身着一条黑色百褶短裙,腰间围一条齐踝彩绣围腰,头戴“人”字形青布尖角帽,脚穿半截草鞋,一身服饰原始而独特。

衣服袖口大而短,领口满襟,多数绣有精美的图案,系纯银衣扣。衣服除绣花丝线和衬底用的绸缎外,均为自家种的棉花纺成的纱、织成的布,自染自缝而成,穿着质朴而大方。

裙子为黑色百褶裙,裙子长约5寸,裙腰则长达6尺,皱褶似芭蕉叶,无花纹图案,制作工序复杂。妇女平时腰间只缠一条裙子,约有2至3层,节日期间则穿10层左右,更有甚者达20余层,层数越多裙脚就越“翘”,当地苗族妇女都以裙“翘”为美。“翘”,还显示姑娘的家庭富有和母亲能干。

围腰长及脚踝,上面绣有精巧鲜活的鱼、虫、花、草等图案,图案多以白线在黑色围腰上手工精绣而成。

青布尖角帽采用自家织布制作而成,图案简单,日常也可临时作围腰用。跳芦笙舞时,姑娘会把青布尖角帽摘下,头戴银花鬓夹,耳戴银耳环,颈部戴银项链、银项圈,手戴银手镯等银饰。

传说在远古时期,两汪乡的短裙苗族无布料制作衣服。为了遮风避雨,妇女们便用树皮折成尖帽戴在头上,用芭蕉叶围在身上。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苗家妇女逐渐学会了织布,她们模仿芭蕉叶的宽度和叶脉形状制作成5寸长的百褶超短裙。因为裙子太短,妇女们便在身前加围一条齐踝彩绣围腰。

两汪乡短裙苗族独特的超短裙服饰,向世人展示了当地苗族精湛的纺织刺绣技术、高超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由于裙子很短,所以两汪乡的这支苗族也被人们称为“超短裙苗族”,两汪乡亦被称为“世界超短裙的故乡”。

“茅人节”的由来

相传在古时候,两汪乡短裙苗族的祖先遭受异族驱逐,逃到两汪、空申、空烈一带的山坡上居住,为共同抗敌,各家各姓结盟为兄弟,且不能相互通婚。那时,年轻人的婚姻都由父母包办,男青年被迫远娶,姑娘也都远嫁。远嫁的姑娘短的要三五年,长的要八九载才能回娘家团聚。许多青梅竹马、相互爱慕的年轻人不得不劳燕分飞,有情人难成眷属,只得把爱和思念埋在内心的深处。

每年春天树叶长齐、映山红花开的时候,远嫁他乡的姑娘就回娘家帮哥嫂挑粪、插秧,本寨的媳妇也都回娘家去看望父母。小伙子和姑娘劳作之余,就相邀聚拢到山顶唱歌。

在山上,他们用歌声诉说与心上人被迫分离的伤悲,表达了对包办婚姻的反抗,并劝告未婚的男女青年们要冲破世俗的禁锢,不要远娶远嫁,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唱到情深之处,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夕阳西下,黄昏临近,大家又唱起了“离别歌”。姑娘们想到即将再次远离父母姐妹,不知何时才能见面,一个个泪眼婆娑。这时,有个聪明伶俐的姑娘提议,在山顶上插一排茅人,中间最高的象征大姐,依次向两边象征妹妹,表示姐姐们虽然远嫁他乡,但始终不忘记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永远和姐妹们在一起。大家都认为这个主意很好,小伙子们主动去割来茅草、树叶,扎成茅人,插在山顶上。

远嫁的姐姐们还要求家乡的兄弟姐妹们,要经常到山顶插茅人。自己虽在遥远的他乡,但只要看到山顶上的茅人,就会辨认出家乡的位置,就如同见到家乡的兄弟姐妹一般。大家最后约定,每年春天树叶长齐、映山红花开的时候,家乡的亲人都要到山顶来插茅人,远嫁的姑娘看到山上的茅人,就知道亲人们在思念她们,盼望她们回家团聚。

从那以后,每年的农历三月,映山红花开的时候,两汪乡的短裙苗族青年男女都要到当地最高的山顶去插茅人、唱情歌……“茅人节”这一节日便由此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汪这一带的短裙苗族互相通婚后,“茅人节”就演变成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自由选择对象的一种重要社交活动。

2007年8月,两汪乡短裙苗族“茅人节”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22-04-11 1 1 黔东南日报 c184761.html 1 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