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4月12日

贵州偏远山区留守未成年人现状及对策浅析

○ 凯里市铜鼓小学 田井梅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协调一致,缺一不可。其中,“家校合一”是现在普遍提倡的一种教育方式。可是一些偏远山区,年轻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将对孩子的教育交由学校负责,但是偏远山区的师资力量也不容乐观,不能顾及每一位留守未成年人,加之社会外界又很少关注到这些角落,这些留守未成年人便成了背光生长的向日葵,在光线暗淡的角落里,艰难成长。

一、贵州偏远山区留守未成年人现状

1.偏远山区农村家庭对留守未成年人的教育意识淡薄,留守学生易流失

首先,父母与孩子缺少沟通,缺乏亲情上的交流。父母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安全意识、心理素质等。可是有些家长外出打工后,很少顾及孩子的成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其次,隔代监护,缺乏精神引导,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吃穿等生活方面,缺少对留守未成年人进行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意识,长此以往会使留守未成年人滋长厌学情绪,成为九年义务教育背景下易流失的对象。

2.农村学校教育不能有效地监督、教育好留守未成年人,易成“问题学生”

首先,师资的匮乏,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使留守未成年人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偏远山区的学校很难留住人才,很多教师来了之后又想方设法调走,所以就形成学生每个学期都换新老师的现象。留守未成年人已经被父母“抛弃”,又被老师“抛弃”,容易造成心理问题,造成性格上的叛逆,易成“问题学生”。

3.社会介入不足,导致留守未成年人滋生更多问题

由于偏远山区各种条件的欠缺以及意识的落后,村里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教育机构和活动载体对留守未成年人实施管理,致使他们在外面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加上留守未成年人意志力比较薄弱,控制力差,对外面的诱惑无抵制能力,从而导致留守未成年人滋生打架斗殴、出走、早恋等更多的问题。

二、偏远山区留守未成年人教育的思考对策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是农村和城市双需双赢的大趋势。所以,留守未成年人的队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不会缩小,而且还将会进一步扩大。于是,怎样使留守未成年人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能与其他同龄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现实而又迫在眉睫的问题

1.保持与父母的联系,促进心灵的沟通。父母是孩子天然的监护人,较之其他临时监护人而言,无论是在精力、能力,还是责任心等方面,都不能与父母相提并论。所以,为了解决外出务工人员与子女关系疏远的矛盾,可让孩子与父母经常保持联系。

2.学校要建立稳定的教师供给渠道,加强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关爱。首先,师资匮乏是偏远山区学校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学校应每年根据具体情况聘请一批师范类毕业生,补充师资队伍,或选派部分城镇教师到山区支教,给山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为留守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教育保障。其次,建立留守未成年人档案,随时掌握留守未成年人父母的去向,以便向他们反映孩子的情况与问题,并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其注重孩子的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孩子,防止家庭与学校教育脱节的矛盾,切实做到“家校合一”的教育方式。

3.建立“留守未成年人关爱工程”机构,动员社会有识之士参与关爱留守未成年人志愿者行动。每年举行一年一度大型关爱留守未成年人活动,形成一种制度。利用活动筹措资金,并成立“留守未成年人基金”,组织以乡政府、村、组、学校等为单位,成立“临时家庭”,建立“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让志愿者担任“家长”等。

毋庸置疑,偏远山区的留守未成年人,他们同样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但是,他们作为新时期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教育过程是曲折复杂、充满艰难困苦的,要使他们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以期寻求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 2022-04-12 1 1 黔东南日报 c184860.html 1 贵州偏远山区留守未成年人现状及对策浅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