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石洞镇中心幼儿园 李任梅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幼儿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探究活动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幼儿生活环境中的各种资源,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些资源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易于被他们理解学习。有效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科学探究,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丰富探究过程,提升幼儿的家国情怀。
一、利用本土资源,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当今社会科技发达,孩子们每天接触最多的是各种电动玩具和各类动画片,逐渐远离了大自然,但是他们亲近自然的那种渴望依然非常强烈。农村幼儿园在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经常组织幼儿走出教室,去大自然中探索种种有趣的现象。例知,当春回大地,草色青青,野花飘香,一片生机盎然的时候,带领幼儿走进田野,亲近大自然,放风筝、植树、采野花、捉蝴蝶、养小蝌蚪等;当秋风送爽、瓜果飘香的季节,教师可以带幼儿到农田里拾稻穗,到果园里摘水果,为幼儿提供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的机会,在与各种自然物亲近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活动,自发探究,感受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感知四季的轮回,从而激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利用本土资源,提供丰富的科学操作材料
农村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树木、庄稼、泥土、沙子、石头、水等,都可以成为幼儿学习探究的材料,成为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好素材。例如在开展科学活动“称重量”时,笔者让幼儿收集质地不同、体积相当的材料,如石头、泥巴、树叶等,让他们感受物体重量的差别。幼儿通过对物体材料的摆弄与操作,发挥创造力,实现与物的交往和相互作用,从而对事物有真正的认识。
三、利用本土资源,丰富科学主题活动内容
观察是获取周围世界信息的源泉,是幼儿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也是生成幼儿活动主题的重要途径。例如,笔者在带幼儿秋游时,发现幼儿对树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三五成群地捡树叶。针对幼儿的兴趣,笔者有目的地引导他们观察:“树叶的形状都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他们观察后兴致勃勃地说:“老师,有的树叶像花,有的树叶像手掌,松树的叶子又长又细,杉树的叶子像针一样,会扎手呢。”“老师,这片树叶是圆形的,像小饼干,我想把它送给小熊。”“老师,这片叶子是三角形的,像把扇子。”……
在观察中,孩子们还生成了好多问题:“老师,树叶两面的颜色怎么不一样啊?”“老师,为什么有的树叶是黄的,有的却是绿的?”孩子们的想法都非常有价值,于是笔者根据他们的兴趣点设计了“奇形树叶”的科学主题活动。这一主题活动涵盖了很多内容,包括家乡常见到的落叶树和常青树种类,对树叶形状的认知以及树木的主要用途等等,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
四、有效引导,实现科学实践活动的价值
本土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幼儿进行科学实践活动,达到科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例如,幼儿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主题活动目标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有特色的、幼儿常见且感兴趣的动植物、自然材料、自然现象等乡土资源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渗透于主题教育活动中。如在小班开展乡土资源课程“寻找方的石头和圆的石头”“小蝌蚪真可爱”“我会剥黄豆”等;在中班开展“称石头按重量排序”“奇妙的树叶”“蒲公英飞到哪里去”等;在大班开展“种植蔬菜”“我家的水果真好吃”“青蛙的一生”等等。努力把具有乡土特色的资源融入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让每个活动过程都充满自然与和谐的乡土气息,让幼儿在充满探索与快乐的自然环境中得到发展。
总之,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在大自然中学习应该比课本上要学得更多。如何利用本土资源,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其实就是让孩子看到乡土的资源美,从而爱上大自然、爱上家乡,在心中烙下浓浓的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