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4月12日

花满客楼

○ 张维军

春回地暖,岑巩县客楼镇的桃花开了,一山山、一岭岭,开得汪洋恣肆。整个客楼镇,成了花的海洋。

客楼镇的西北,桃花山下,有一桃花潭,清碧如玉,深不可测。老人传说,每逢春暖花开,潭水便起烟云,春风吹拂,花雨纷纷,恍若仙境。每至月色光明,夜阑人静,潭中白雾升腾,呈现五彩,如梦似幻,似有仙子结伴而起,于桃花潭中沐浴。此时,若有单身男女邂逅,日后必能结成金玉良缘,一生遂愿。

久而久之,每逢春来,客楼镇桃花潭边,常有那单身男女,执些许桃花,抛入桃花潭中,许一生的姻缘。见如此良辰美景,有些青年男女情不自禁唱起歌来跳起舞,直至月亮升起,仍不肯离去。月亮高挂,他们便生起篝火,露营在桃花林下或桃花潭边,倾听花开的声音。

花事昌隆,游人如织。种下桃树的农户们为了吸引八方游客,于桃花潭边办起了“桃源选秀”活动。天南地北,美人云集,只要身处“桃花源”中,便有美事可听、可看。“人面桃花相映红”,花的美、人的美,静的美、动的美,娇俏的美、雍容的美,妖艳的美、清纯的美……一场美的盛宴、一处美的海洋,在清凉的客楼镇向游客展现。文人墨客、媒体记者,争相涌入,他们用美丽的照片和文采激扬的文章,将客楼镇的美景传之四方,使得客楼镇名扬天下。

“桃源选秀”,年年举办。“走,去客楼‘艳遇’去!” 每逢三月,春到深处,四方单身男女青年便有了这样的口头禅。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诗中的南国红豆,不知迷倒了多少怀春的少年男女。那纤纤玉指每采下一粒红豆,便有万种风情涌上心头。南国的浪漫与多情,自在心头萦绕,不知迷倒多少少年男女神往的心。

客楼的红豆,红灯笼似的,像一个个小精灵,灵动可爱。它们高高挂在红豆杉上,秋天一来就红遍整个客楼镇,不知会惹起多少少男少女的相思、浪漫与柔情!

深秋,客楼镇红豆杉上的红豆红了。青翠的红豆杉林,顶着一树一树的“火焰”,清风和飞鸟,摇落或叼走树冠上、枝叶间的红豆。红豆杉上凝结的露珠和红豆被清风纷纷吹落,守候在红豆杉下的男男女女,昂着头,痴痴看着红豆和露珠自头顶细碎的绿叶缝隙间洒落于地。白的雨滴,红的豆粒,相互交织,交相辉映,是客楼人津津乐道的生态自然景观。人们不时俯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捡拾红豆,轻捻于指尖观赏,凉凉的、柔柔的,极富想象和诗意。

红豆杉是第四纪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一种古老树种,被全世界四十多个国家视为“国宝”。客楼不仅有亚洲最大的红豆杉树,还有连片上万株的红豆杉林。

在客楼人的心中,红豆杉是他们共同的保护神。他们与树为邻,世代守望,用心呵护。他们对树的敬畏和崇拜达到了令人惊奇的地步。修路建房,他们避让红豆杉树;娶妻生子,他们祭拜红豆杉树;路遇红豆杉树,他们行为恭敬。

在亚洲最大的红豆杉树生长地客楼镇下寨村,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据传,在康熙初年,当地吴、梅二姓先祖沿龙江河迁徙而来,定居下寨。一天晚上,吴姓先祖得到“飞山公主”杨再思托梦,说他途经此地,并将头纱挂在下寨的一棵红豆杉上。梦醒后,吴姓先祖将此梦告知乡亲,众人都认为是他们的恩公“飞山公主”杨再思显灵,跟随他们到此,化身红豆杉庇护他们及子孙后代。

“飞山公主”杨再思化身为树、庇佑百姓的故事在客楼镇境内广为流传,视树为神灵、认树作亲人,已成客楼人生命意识中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思想。

客楼,顾名思义,谓客家之楼。明清以前,客楼交通闭塞,当地农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明末清初,连通湘黔两省的龙江河航运日益繁忙起来,一条神秘的川黔盐道从乌江之上蜿蜒而来,悄悄攀上崇山峻岭之巅的客楼,接通龙江河上的龙颈坳水码头,从此川盐得以行销黔中腹地及楚地湖湘。

“斗米斤盐”不是神话,是旧时代的真实写照,残酷的现实不知道演绎过多少悲欢离合。有多少利润,就有多少凶险。那时的川黔盐道上,涌来了南来北往的盐商和挑夫。

随着盐道生意日益红火,在客楼云集、逗留的行商贩夫越来越多,自有那精明的商人,打起如意算盘,转行在客楼干起了服务业,建起一幢幢新式别样的客栈会馆、歌楼酒肆,供盐道上过往的客商歇脚吃住、栖身娱乐,生意越做越好。客商们的四合院、窨子屋、会馆等楼房越建越多,高大漂亮,鹤立鸡群,成为本地居民们眼中的新鲜事物,相互谈论,因为这些建筑是外地客商所建,本地居民都称之为客楼。久而久之,客楼便成了这处行商贩夫聚集地的名字。

在客楼街上,我们采访了一家盐商的后裔,他们家是当年有名的盐号,祖上于清初从湖南来客楼做盐巴生意,留传下来的四合院老宅就是当年的盐铺。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帮他们家挑盐的盐工有二十来号人,每天天不亮就打着火把,赶往一百多公里外乌江边上的思南城,从思南城将盐巴挑上客楼,然后又从客楼将盐巴挑下二十多公里外的龙颈坳水码头,最后再将盐巴装船,送往湖南洪江。在这条往返两百余公里的险峻陡峭盐道上,盐商们,尤其是盐工们饱尝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酸甜苦辣,也经历过无数惊心动魄的凶险。

一位健在的老盐工告诉我们,他从小沿着乌江来到客楼,在客楼帮人挑盐巴生存下来。他说盐道上所发生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他们遇到过大雪风暴、土匪抢劫、红军长征和解放军剿匪。盐道上的发生的故事,就是一部近代史书。

在客楼镇两江村,我们看到了当年土司文化的遗迹,在陡峭的山势地形中,开辟出层层梯田,建起高大气派的四合院和土司衙门。在龙塘河上,何氏土司建起长蛇般的水车阵和上百个香粑车阵。何氏土司后裔说,香粑车是他们何家的传家宝。自清初何家来到这里,就用香粑车制香,积累了大量财富,使土司政权得以稳固。

除了四合院、窨子屋、戏楼、水车、香粑车,客楼还有大大小小的庵堂寺庙、防匪屯、红军屋、花格路……农耕文化、土司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孕育出和谐、美丽的花朵。

--> 2022-04-12 1 1 黔东南日报 c184866.html 1 花满客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