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丙妹镇中心小学 潘恒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依托数学问题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利用数学问题的牵引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进而主动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得学生爱上数学课堂。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教师应当以一个好的开头作为课堂的开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自主地学习。低年级学生喜欢故事教学,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既有趣,又能创设学习的情境。学生也喜欢听音乐,在课堂中适当地放一些与数学有关的音乐也有利于减少学生压力,增强学生兴趣。在导入中,教师也可以采用游戏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的最大特点是有利于学生参与其中 ,游戏导入法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来,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还可以尝试采取问题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等方式,进而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使得学生在温习中自然过渡到新知识。
二、 注重互动,鼓励学生参与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不是老师自我感觉教得好与不好,而是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课堂的质量如何与一堂课的有趣与否,学生参与度高不高有很大关系。需要学生参与就需要适当开展互动教学,互动教学使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让每位学生都愿意参与到这样的课堂中,改变沉闷的满堂灌模式。应用互动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参与问题回答及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步达到理解知识、内化知识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好学、乐学的学习态度。
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沟通的情境,使学生在相关探讨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面对陌生的数学知识时才敢于探索、分析,最终获得提升。在一节课中,教师做了一个题目,请同学们计算演示96+69等于多少?不少同学靠死记硬背,背下来了。为了检验教学成果,在第二节课的时候,笔者又出了一个69+96等于多少的题目?有个别的同学就算不出来。这时候,老师就用这个题目展开讨论。最后教师以1+2等于2+1这么一个例子简单地进行解答,并举了朝三暮四的例子,使得课堂氛围十分浓厚。
三、 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体验
生活化教学,即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生活认知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寻找教学的切入点与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感知与积累去学习教材、深化教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实际的生活素材替换、改造数学资源,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学习内容生活化。
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来扮演小售货员、顾客等角色,进行模拟购物活动,请没有上台的学生作为观众看演示的同学对钱币的认识是否正确。这种体验式学习的方法不仅可以快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学习后就可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四、 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断地鼓励学生、赞许学生,恰当而准确的表扬,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和荣誉感。教师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长处,了解他们每一细微的进步,进而及时而适度的表扬常常是学生思想转变、前进的催化剂。教师还应打破传统权威,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人格尊严,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使得学生爱上学习。
总而言之,教师要践行新课程理念,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作为切入点,如在课堂中融入实践活动、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爱上学习,提高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