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二中学 张晓露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凝聚了民族文化与工匠精神之瑰宝,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黔东南州苗侗地区中存在着许多灿烂的苗侗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历久弥新,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作用。
一、社团活动渗透苗侗文化的重要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了解与学习自己家乡的民族文化,可以更好地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到文化自信的源泉,培养爱党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怀。
从事初中美术教学多年,笔者遗憾地发现,学生对自身所在的家乡苗侗文化知之甚少,更有甚者,认为家乡的传统苗侗文化很“土”很落后。课间休息之时,学生讨论的大多是热漫与游戏。在生活中,对西方洋节兴致勃勃,盲目跟风。《捏塑造型》课堂上学生所表现的形象多半是源于日本动漫中的。而在学习制作黄平泥哨时,总会有学生表示第一次听说黄平泥哨。《做一回服装设计师》课程当中,学生所呈现出的作品,往往是参考日本动漫中常常出现的振袖和服,或者参考西欧宫廷繁复风格的洋装设计,只有少部分学生会选择绘画华美的汉服,而选择画苗侗民族风格服饰的学生则寥寥无几。
诸多类似现象,令人担忧。少年天性让学生喜欢游戏与动漫作品,而学生的周围环境却充斥着商家广告、游戏、动漫、影视作品中所带的西方和日韩的元素,在这些学生所谓新鲜潮流的东西影响下,一代又一代学生长大后,文化认同、家国情怀,何从谈起?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青年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谁能够赢得未来的重要任务。青年学生意识形态的熏陶渐染,我们不得不重视起来。
二、社团活动渗透苗侗文化的路径
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中美术教师,本人对如何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苗侗文化的优秀基因,做出力所能及的思考和摸索,让我们的学生能感受到苗侗文化细节中透露出的特殊美与想象力,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的潜移默化之中了解苗侗文化。
美丽的黔东南,到处都有美术社团活动的教学资源。就地取材,用泥土捏一捏黄平泥哨;用树叶和种子可以做成充满乡土气息的壁挂;草藤、秸秆可以用来学习编织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小件装盛器物;鸡、鸭、鹅等家禽羽毛可以成为服装设计中的元素,把苗族服饰中的“百鸟衣”的“鸡毛裙带”的设计理念融入进来。
把本地学生家里现成的物件借来,如蜡染背带、绣花鞋垫、手工梳子、发簪等等陈列在一起,可以开展一个小小的苗侗民族文化讨论会,引导学生欣赏它们外形、做工与花纹,并告知他们承载了文化与民族历史,要让学生能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手工艺术品或是生活习俗中发现、感知苗侗族人民的坚韧、乐观、勤俭和智慧。
作为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感受与发现苗侗文化的深层内涵。笔者不希望学生对黔东南苗侗传统文化的认识,只是在看到穿戴盛装的苗族少女时,感叹两句“好美”就结束了。苗侗民族的文化美,要走进课堂、生活中,让每个学生都看得到、摸得着。一个物件几缕色彩幅图案,便将苗侗人民的生活与价值观念,以一种极为诗意的方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苗侗色彩文化,无一不蕴含着对生活的感悟,承载着想象与美感。引导学生欣赏讨论时,教师需要找到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让闪闪发光的苗侗文化活起来,去点缀学生的生活和心情,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自己日日与美相伴。最终让学生都能从带有苗侗文化精神追求和哲学沉淀的美术作品中感受到最真实的美和深挚的情感,体会到苗侗人民的精神修养和人生智慧。
三、在美术社团课堂导入苗侗文化
要让美术社团活动成为美术课堂的延伸地与先行试验地。笔者所在校使用的美术教材是《美术》(赣美版),要努力挖掘教材,把教材内容与苗侗非遗文化牵线搭桥联系起来,让美术社团活动与美术课堂奏出多重旋律。
例如,《欢欢喜喜过新年》课本内容就是单单让学生动手制作各种饰品装扮自己的教室,来迎接新年。如果把苗侗文化融入进来,提示让学生用绘画表现出过苗年过侗年时打糍粑、炒炒米、赶年场等热闹情形,这一课将有地域特色贴近生活。美术社团活动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参考大家带来的过苗年过侗年的照片,从照片中分析探讨摄影构图形式,并从照片内容中汲取绘画作品的元素。
《大自然之歌》这课通过介绍大自然四季更替时色彩变化的韵味,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如果把苗侗文化融入进来,就可以把黔东南苗族各种各样蝴蝶的造型形象,作为学生色彩调和练习的线稿。
《餐桌上的艺术》这一课主要是讲解面塑、食雕的基本知识,完全可以拓展引申到苗侗美食文化上面来,让学生去思考都熟知的酸汤鱼、三色糯米饭、侗果、血灌肠等这些食物装盛器具的选择、摆盘造型与装饰点缀,如何让食物的色香味形更好地展现出来。
教师要力求为学生创造研究式、沉浸式美术社团体验,既为学生提供放松大脑的空间,又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拥有文化自信、爱国爱家的优秀接班者人。传承苗侗文化、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美术社团活动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