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石洞镇中心幼儿园 吴春连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乡土文化资源,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农村幼儿园应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本土文化教育,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思想。一方面,可以通过活动的开展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勤劳品质,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本土文化教育可以丰富幼儿园课程内涵,所包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可以帮助幼儿全面理解和体验民族文化。
一、石洞镇中心幼儿园开展本土文化教育的背景
石洞镇地处天柱县的西北部,是侗族人民的主要居住地,也是传统的农业乡镇,农耕文化历史悠久。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石洞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以农业为第一产业的基础上,营造出了许多独特的大地景观和诗意田园的景象,但农耕文化的精髓依然保留。石洞镇中心幼儿园依托本土浓厚的农耕文化氛围,把农耕文化教育引入幼儿园开展,以此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幼儿园开展农耕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
在幼儿园开展农耕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幼儿将来去种田,而是为了让他们明白如何种田,感受到粮食生产的来之不易,体验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爱惜劳动成果,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促进孩子的多元化发展。
(一)激发幼儿兴趣生成探究内容
幼儿天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是显著特点。例如,碗里的米饭是怎么由秧苗变成谷穗再变成大米的?菜籽油和油茶油都是树上结出来的吗?为什么有的菜叶上有很多小洞洞?教师要带孩子去观察、发现植物的奇妙,学习分辨它们的种类,了解它们的生长规律。通过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促进孩子自主探究,而传统农耕文化的许多现象,就可以作为科学探究的资源,吸引幼儿注意,促进其探究能力发展。
(二)动手操作促进幼儿多元化发展
幼儿的身体健康、体格强健需要靠大量的运动去实现,而在幼儿园里面,孩子们真正去伸展肢体的机会并不多,开展农耕文化教育后,劳作的过程就是对孩子身体最好的锻炼。例如,通过让孩子参与种植水稻和蔬菜的体念,孩子们的肌肉能力、四肢协调性都能得到充足锻炼,每一次活动都会玩得大汗淋漓,比起常规体育活动,孩子们显然更喜欢这样有趣味、有探索、有合作的户外活动。
(三)观察记录培养幼儿综合能力
观察力是幼儿学习探究过程中必需的一种能力。农耕文化教育,可以让幼儿更善于观察事物。例如,从播下种子的那一刻起,孩子们基于对植物生长的好奇,总是每天都要去看看植物的变化,“今天秧苗长高了吗?”“菜叶上出现了小虫子。”在观察植物生长的进程中,孩子们会提很多疑问,教师可以抓住契机引导,帮助幼儿将探究的欲望转化为实际探索的行动,这就包含了观察、记录、测量、分析等科学行为,孩子们的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置身现场延伸探究发展
在农耕文化教育中,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生成教育,在生活和自然与人文的现场中实施教育。例如,教师可以把孩子带进附近的果园里,这时就会发现孩子的兴奋劲是主动学习与探究的源泉。当他们在果园里撒欢奔跑时,会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哪棵树的果子最大最红?”“又大又红的果子是不是最甜的?”“用什么办法才能摘到最高处的果子?”“长虫子的果子还能够吃吗?”等等。孩子们通过实践探究会得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答案,寻找到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感叹现场探究才是真正地释放孩子们天性,真正在促进幼儿积极地运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从而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探究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
实践证明,以本土资源中的农耕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环境,使科学教育融入生动的农耕文化内涵,通过解决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孩子体会本土文化特色,对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