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杨帆) 近年来,雷山县依托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优势, 创新举措加速推进精品民宿发展,促进民宿旅游与文化、农业、美食、休闲养生深度融合,推动“拍照打卡式”旅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变。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精品民宿600余家,可接待游客床位1.4万余张。
强化统筹布局新举措。紧密结合雷山实际,印发《雷山县推进精品民宿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年)》,设立200万元年度民宿发展资金,用于精品民宿建设、打造特色产品、营销推广等。同时,明确精品民宿产业发展专项政策的重点扶持方向,在用地、建房、环保、工商、消防等准入许可和经营许可的审批事项上明确政策举措,为全县民宿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遵循。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地推动形式,形成示范,目前已打造羊排苗寨等12家精品民宿示范点。分批次、分层次组织全县154个行政村群众代表到精品民宿示范点进行实地观摩学习,激发广大乡村能人参与精品民宿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精品民宿发展的区域,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精品民宿发展村落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探索“公司+农户”景区依托型模式。以雷公山、西江、郎德、大塘等景区为核心,依托景区人气和客流优势,公司与周边精品民宿签订合作协议,按照景区差异化发展的原则,对核心景区的游客进行分流,推动精品民宿转型升级发展。探索“合作社+农户”生态资源型模式。依托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优势,构建合作社统筹管理,农户出资、出物、出力的利益联结合作机制, 打造“民宿+苗族风情”“民宿+非遗体验”“民宿+森林康养”等深度体验游模式,推进形成生态资源型及民宿宜居宜游宜养的田园综合体。探索“创客+农户”乡村旅游型模式。围绕助农增收、乡村旅游提质等目标,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创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士跨界企业家等群体引入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打造了一批符合市场需要的文艺品。同时,在精品民宿建设上,突出艺术与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催生各类艺术工作室、艺术村、文创空间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在吸引资金、搭建平台和助推发展等方面上,加强与国内知名精品民宿企业合作。
打造严格管控新局面。围绕盘活农村闲置民房、村民现有住房、村集体公产等资源目标,研究制定精品民宿发展地方标准,按照精品民宿打造特色化、个性化、规范化的建设要求,确保精品民宿建设合法合规。按照传统村落保护要求,完善精品民宿产业发展机制,出台雷山县精品民宿发展政策指导性文件,对在建精品民宿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同时,管控好精品民宿建筑面积和体量,避免因新建、改建、扩建导致传统村落破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变形、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制定雷山县规范和支持精品民宿产业发展实施管理办法,结合各村文化特色、区位条件、产业实情及精品民宿修建标准对县乡村三级进行审核验收。严格证照办理流程,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特种行业许可证三证齐全,精品民宿方可经营。同时,建立多部门联合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合理定价、明码标价、诚信经营、消防设施、卫生条件、食品安全、服务质量等督察检查,设立消费者服务专线。
擦亮精品民宿新品牌。按照民宿管理精细化、民宿打造精品化、民宿提升精致化的目标要求,重点开展住宿服务、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乡村文化讲解、电子商务等特色实用技能培训,从而做实精品民宿品牌打造的前提和基础,提升乡村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按照有品位、有品质、有品牌的要求,围绕精品民宿产业形象提升,建立品牌推广常态化宣传机制,积极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多途径对外宣传雷山,深度展示雷山精品民宿所具备的地域特色、民俗文化、建筑特点、休闲养生和特色产业等。制定《雷山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明确将全县景区和精品民宿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西江苗寨、郎德上寨、大塘盛典”等精品民宿营销文化圈。同时,加大对外营销力度,大力推广“天下西江·富美雷山”旅游品牌,构建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品牌符号,打造中国·雷山苗年、鼓藏节、招龙节、吃新节、姑妈回娘家等民俗活动名片,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形态,先后到北京、上海、香港等50余个城市开展宣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