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4月16日

别让超长预售成网购“大坑”

○ 徐建辉

网购时商品页面未标注或明确说明是预售,付款后才显示发货时间;过了预售期商家随意更改发货日期,一再拖延发货;还有商家设置霸王条款,比如预售商品不予退换、预付款不退、对预售商品发货时间进行投诉以后将禁止下单……记者近日采访发现,网购超长预售乱象多,不仅降低网购效率还暗藏消费陷阱。(4月15日《工人日报》)

“提前下单,锁定优惠”“交XX定金,享受XX优惠”……店家的宣传总是很美好,可现实却很“骨感”。且不说这是不是一种故意策划的饥饿营销手段,商家宣称的所谓“优惠”是不是真实存在,就是消费者提前这么久把定金甚至全款交给商家,又要承担多少不可控的风险?

要知道,如今线下实体店的各种预付式消费都很不靠谱,后期耍赖、跑路者更是比比皆是。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网购超长预售式消费,又会踩到多少让人意想不到的“坑”?

“我3月10日下的单,店铺页面显示最晚3月27日前发货,当时想着17天虽然长,忍一忍就过去了。但3月15日发现宣传页面又改成了最晚4月10日前发货。随便更改发货期,商家的行为没人管一管吗?”江苏消费者赵女士向当地消保委投诉称。

“我是3月26日交的定金,29日付的尾款,平台显示4月3日送达。但发货时间一拖再拖,我想取消订单,但商家说预售商品定金不退。”4月11日,河北消费者向媒体爆料。

像这样受超长预售困扰的消费者还有很多,然而尽管饱受吐槽和诟病,这样的网络预售方式现在似乎却很“流行”。江苏消保委近日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各大网购平台均存在预售行为,时间为8天~45天不等。可是曝出的问题却一样不少:除了发货时间不确定、设置不退不换等霸王条款,常见的还有在直播间以活动价诱导消费者下单,一段时间后告知没有货,单方面取消订单;有的预售商品货不对板等等问题。

“预售模式,特别是超长预售期限,将销售处于不确定状态,这是一种不公平交易行为。”消费专家指出,正常消费购物是先有产品后有销售,生产在市场之前;而预售模式是将产品先推向市场,而实际上可能尚未生产,所有风险转嫁给了消费者。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预售模式大行其道的服装领域,一些网红店100款新款中只有20款是现货。更有甚者,连服装样品都没有,仅仅展示出一张设计效果图,就在店铺内挂出预售链接。而且,商家又未按照订单时效统筹安排生产,受产能和交付能力所限,极易导致订单大量积压而无法按时发货。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为普通消费者,当他们面对商家花言巧语的预售宣传方案时,很难看清商家的真实企图和这背后的实际问题及潜在风险,这就需要从源头对这一销售模式进行规范和制约。

一方面,应建立预售保证金制度,并规定预售期的合理上限,到期不发货就该无条件全额退款,还要按照定金罚则进行赔付。如果出现“货不对板”等欺诈误导情况,更要严格处罚并责令作出相应赔偿。另一方面,还需强化平台连带责任。不能出了问题只让消费者和商家“扯皮”。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预售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2022-04-16 1 1 黔东南日报 c185305.html 1 别让超长预售成网购“大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