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清志
《畲乡情怀》是赵华甫老师的作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个人的成长经历、工作经历,重点介绍了麻江县畲族地区的一些风土人情、人文地貌。看得出,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养育他的这片土地。
一
“那山不高,那方人家却住得很高。”
“那方人家好苦,那方女人更苦,几千年来认不得一字。”
《那山那水那方人家》是作者的代表作。文中用写意的手法,表达了畲族女子走出大山的渴望,对命运的抗争,她们渴望能够学习知识,然后用知识改变命运,这也是那个时期作者个人内心的真实感悟。
赵老师十六岁丧父,却没有被生活压垮,青涩的少年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用家里的一只羊换得一台爆花机,走街串巷去凑学费。高考落榜后,他拉过板车,做过木匠、弹花匠,即使生活艰辛,他时刻不忘学习。
他的情感是细腻的,拉板车时怕遇见在凯里上学的女同学,看到同龄人背着书包上学时的心酸,挣钱时的快乐,做木匠时的情窦初开……道尽了刚踏入社会少年的酸甜苦辣。
机缘巧合,他回到家乡担任代课老师,开始了他的逐梦之旅。
二
做研究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一名小学老师搞起了民族文化研究,还搞得有声有色。在麻江,赵老师是家喻户晓的畲族文化“土专家”,他则称自己不过是一名畲族文化的“拾荒人”罢了。
提起搞研究的初衷,他说,踏上三尺讲台后,更加深刻体会到文化对一个民族的长远影响,为了保护好当地畲族的特色文化,他觉得,自己作为当地的文化人,有责任、有义务将畲族文化在畲族子女中传承下来。
由于畲族无文字,过去的历史主要以口头传说,能在文献资料里查找的少之又少。从2005年起,他一边认真教书育人,一边走村串户采访、收集珍贵的畲族民间资料。
书中第二辑“畲乡情怀”和第四辑“畲寨纪行”中记录的人、事、风土人情,都是他用脚步丈量的成果。惭愧的是,这些风土人情我也听说过,但都没有实地走访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2008年,赵老师收集整理的畲族粑槽舞、凤凰装等畲族特色文化分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先后写出了《六堡畲族史料研究》《贵州畲族文化》《走进阿孟东家人》(与他人合著)《贵州畲族民间故事》等畲族文化研究文集,填补了贵州畲族文化研究的空白。
三
作为师者,赵老师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正是个人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他对身边的小人物的命运充满了同情,他希望能用自己所学去帮助身边人改变命运,特别是畲族妇女同胞的命运。
从1989年开始,他就扎根乡村教育,一待就是三十多年。他教过的学生里不出了四十多名大学生;在他的努力下,六堡村畲族女童入学率从百分之二十三上升到百分之百。
在他工作的学校,他把收集整理的珍贵畲族图文资料和研究成果建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畲族文化楼道,并以乡村少年宫为平台,将畲族粑槽舞、畲族武术、畲族刺绣、畲族民歌等引进校园,并且民族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赢来了各地同行、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他将畲族粑槽舞带进央视的舞台,给畲族少年开启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
赵通秀,这个在书中《我在畲族女子学校当校长》中提到的女子,如今,沿着老师的足迹,在传承畲族文化的道路上且行且远。这个当年父母不愿送她上学的女娃,在赵华甫的不断努力下,不仅上学读书,还考上了大学。如今的赵通秀,在大学毕业后,干起了传承畲族文化的行业,成了畲族凤凰装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名绣娘,大家都称她为畲族山窝窝飞出的金凤凰。
四
刚来麻江上班时,就听过赵华甫老师的大名,只知道他是一名小学老师,是一名“土秀才”。这两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的渐渐多了起来。
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他那种自信是有根源的。这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对个人成长的自信,对美好生活的自信。
肩上有责,心中有魂,胸中有本,方能脚下有根。如今的他,依然坚守在畲乡里,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书中最后一篇,是他礼赞驻村第一书记的诗篇《他选择在大山里坚守》,与其说是他对驻村第一书记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的赞美,不如说这是他坚守在畲乡的写照。正是他的这份坚守,才让更多的人了解麻江的畲族文化,让更多的畲乡同胞走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