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远县青溪镇中心小学 邰梅荣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新课程标准重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关注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在新课改下,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表达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现就结合本人实际工作粗浅地谈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经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强三到四倍。因此在课堂上充分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以问题为导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导入,开始设疑,把课堂教学当作是一项探索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注重阅读培养。课堂上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感知语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训练入手的,最初的阅读活动只能是朗读。学生只有读出声音,才能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通过朗读,学生不仅品味和体验了词语的意义、色彩,受到了熏陶感染,还锻炼了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通过朗读,教师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词语篇章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和认知水平,还可以检查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三、创设生动情境。在学生能熟读课文的情况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会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朗读课文的不同部分,在绘声绘色的朗读过程中把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使朗读者和听者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趣,巧于启发,创设情境层层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个奇妙的朗读世界,在朗读中理解、想象、品味文章的内容和立意,在情感和心灵上受到熏陶和教育。教师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吸引学生去进行课外阅读,拓宽读的范围,开阔读的视野,最终享受到读的快乐。
四、强化训练写作。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会写工整规范的汉字是基本要求,还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小练笔或写日记,让学生学会把自己或别人的语言、身边的景物转变成生动优美的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强训练,由一句话、一段话到一篇小文章,学会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感,有感而发,不做作,逐步地掌握书面表达的方法,体会写与说的不同,写的妙处,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恰当地运用。
五、构建和谐课堂。优质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能够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有些教师还依然采用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要构建和谐的教学课堂,教师要对学生和蔼可亲,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回答课堂问题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对于不理解和困惑的知识点勇于向老师和全体学生提出。经过长期有效的训练,课堂教学交流的气氛明显增强,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在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以此进行分组,并且要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对别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思考,将内容内化,有效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衡量设计每一节课,进行综合性的训练。通过各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共同提高和发展,提升文学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