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4月17日

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互动多元化

○ 凯里市凯棠小学 易昌琴

学校音乐教育教材着重在充分调动孩子的有效参与度,从而增加孩子的课堂学习效果,但是部分学校教师并未意识到互动性的重要,教学中依然使用传统单一地唱、听、奏的表现形式。学校音乐教育教室应当是培养学生个性飞扬的地方,教职工在课堂设计时应当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工作出发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做到感受联觉、情意相通,使每个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声乐审美素质。

一、分组交流沟通引领学生参与交互学习

音乐课堂学生进行小组沟通则是音乐课堂教学交互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老师对某一声乐知识或欣赏片段的交互,不但能够让学习者更进一步地了解乐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对了解探索音乐的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交往中感受声乐在情感抒发中的重要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感受。学生之间能够通过互动讨论,充分了解歌曲中蕴涵的情意,歌唱者就会浸润在自身所了解的情意中,唱出来也就更有滋味。例如,在教《古诗词新唱》时,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先对古诗词展开研讨,在互动式交流过程中了解古诗词内容,感悟古诗词意象,感受古文化中的渊博精深。李白的《静夜思》所表达的就是强烈的思国情感,学生从研究中就能够判断出演唱的旋律与声调。而出于对情感表达的要求,学生在歌唱时就要缓慢而有深情。同时教师也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并适时指导学生注意过门、变声等,以改善学生在歌唱时的拖腔现象。学生之间沟通的形式也可能有很多,相互“唱听”,彼此对比,从比较中寻找最好唱法,这也是互动式沟通的主要方法。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多沟通,从沟通中更深入了解歌曲含义,从歌曲教学上获得更多的音乐享受。

二、学生互动通过感官以及视觉参与

进行联觉交互音乐教学可以使学生真实地融入乐曲中,使学生各种感官在彼此联系、共同活动中培养歌曲审美,从而陶冶情操。学校音乐活动不在于孩子什么声乐理论知识,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嗜好,使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对歌曲美有特定的情感感受,这样可以在体验歌曲美的同时发展学习者的音乐素质。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与歌曲美相匹配的声音图像,从而营造通感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感受。特别是在各地的传统民族曲目,教师要对歌曲写作的历史背景和各地的民风民俗作出详尽说明,有助于学习者了解歌声中透出的民族热情。例如,在教《苗族飞歌》时,教师首先向孩子们讲述苗族乐器芦笙,从而使学生认识苗族历史文化同时激发学生对苗族文化的热爱。这首歌曲表达了当地朴素人民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环境,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在重要的节日里就会唱歌来愉悦气氛,感受山水之美。山泉叮咚作响,蝴蝶自由自在的,游行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馈赠的美好。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现当地山水风景图,以及观看苗族芦笙节的舞蹈视频等,使学生全面地体验苗族风俗。教唱歌曲时,教师们可将课堂里的桌椅归拢到一起,并让学员们边舞边唱,以达到联觉交互,并尽可能地释放情感,唱出苗族的热情率真。

三、小组协作表演强调学生情感互动交流

学校的联合演出就是一幕舞台戏,学生必须有搭戏前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才能有更充分的舞台展示。通过小组联合演出,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同时小组在设计剧目时也才能有更充分的交流和互动,这样情感交流才是学校课程的重心,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活动热情,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

例如,在教学《大家一起来》时,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唱歌,同时还可模仿教学视频进行自我演绎。学生可首先观看视频的内容来完成舞蹈,并领会音乐,接着观看由教师改编的情景内容动画,并通过模仿表演。因为歌曲的需要,老师要分小组分别练习不同的角色情景动作。老师必须顾及学生舞蹈的整个效果,与学生也需要有充分的互动才能越做越完美。分组合作表演也是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良好渠道,教师可依据课堂需要合理布置,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互动兴趣。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需要在多元交流中提高质量,教师要以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基点设置音乐教学活动,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集体交流,并培育学生对声乐练习的主动性。而音乐课属于情感性比较强的课程,学生能够利用听、唱、评、演的方法表现自身的情感,而教师则要指导学生利用不同感官的感受,来丰富情感感受。教师通过引导他们在参与演出中提高互动效应,调动他们音乐教学的积极性。互动还能够加深老师间、生生间的友谊,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声乐素质。

--> 2022-04-17 1 1 黔东南日报 c185275.html 1 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互动多元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