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四幼儿园 郑 燕
凯里市是一个拥有浓厚少数民族(苗、侗族)文化的地区,数百年来一直坚持传承该地区的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民族歌舞、民族工艺、民族服饰、民族民间游戏、民族美食等等都是能代表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人们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可闻。幼儿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幼儿园生活中体验和感知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对培养幼儿对家乡的归属感,建立民族自信,传承民族文化有重要作用。
幼儿园民族区域活动是一种在幼儿园特定时间段开展的,可以让幼儿通过操作民族区域材料,了解和体验民族文化的特殊活动。和一般的区域活动不同,民族区域活动更注重幼儿对民族文化的感知,教师所提供的游戏材料以民族类的居多,更加注重幼儿通过教师介绍、亲自操作、技能学习等方式,在直观体验中习得粗浅的民族工艺、美食制作等方面的基础方法。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养成专注、好奇等学习品质,同时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逐渐产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信。现以凯里某省级示范幼儿园为例,浅谈该幼儿园在开展民族区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一、民族区域活动开展现状
幼儿园利用当地资源,结合自身课程特点,创建了民族街、民族美食厨房、民族美工作坊等民族公共区域,有专人负责指导该区域活动及投放材料,指导教师还需要对该区域活动的课程开展进行梳理、回顾、调整,不断提升幼儿在活动区的游戏质量。
1.民族街活动。投放民族工艺、服饰制作相关材料,如绣架、绣布、绣针、各色绣线、锡箔纸、银片、制作银手链的珠子、白色棉布、银饰花型捶打模型、花型刻刀等。幼儿进区后,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制作自己感兴趣的民族饰品、衣服、苗族绣布等。由于该区域属于技能学习型民族区,幼儿需要先了解并熟悉材料的基本用途,学会一些基础的技能技巧后,才能完成相应的工艺制作。例如,幼儿想要玩刺绣,就得先学会绣针的使用和刺绣的基本步骤。
2.民族美食厨房活动。投放制作民族特色美食的相关炊具、食材等,如石磨、网筛、纱布、擂钵、粑槽、撖面棒、电饭锅、平底锅、各种水果、蔬菜、糯米、密蒙花、楠竹木叶、粽叶等等。幼儿进区以后,可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食材进行加工制作成食物,在该区域可以制作的民族美食有姊妹饭、卷粉、糍粑、红蛋、月亮粑、粽子等等。幼儿在制作美食时,可按自己的猜想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会给予适当支持,帮助制作失败的幼儿总结经验,不断尝试各种方法,直到成功制作该美食。幼儿还可在原来的制作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创意想法,并尝试是否能成功。
3.民族美工坊活动。投放制作民族蜡染的材料:白棉布、蜡刀、熔蜡锅、蓝靛泥、纯碱、白酒、还原剂、木桶、电饭锅、竹筒、铁丝、树叶、竹篾、绵绸布、棉麻布、电子秤、时钟、量杯、量勺、各种大小勺子。制作民族扎染的材料:橡皮筋、夹子、染料,白布;后添加投放材料:针线、细铁丝、桃子核、弹珠、筷子、雪糕棒、石头、各种植物染料、锅、纸巾,作品展架。制作泥哨的材料:黄泥、一次性筷子、泥哨成品;后添加材料:十二生肖故事书、紫砂泥、陶瓷泥、高白泥。教师会提前介绍这些民族工艺的起源、图案的寓意等等,让幼儿了解相关的民族文化,产生制作的兴趣。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可参考蜡染、扎染、泥哨的制作步骤图,选择适宜的工具进行制作,在反复操作的过程中,幼儿还可对比不同工具制作出的成品区别,亦可提出使用新工具,教师会根据幼儿的需求,不断提供和调整工具,满足幼儿的制作需求。在民族美工作坊,幼儿可以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习简单的民族工艺品制作方法,感受民族工艺的美,陶冶情操。
二、民族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问题
该幼儿园近年来不断尝试研究在民族区域活动中如何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希望突破以往传统的民族区域活动“教授”为主的模式,将“自主”的观念更好地融入民族区域活动中。但在实践中发现实现区域活动“自主”化,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1.民族区域指导教师对“自主”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习惯让幼儿跟随自己的想法或按照传统模式进行活动,容易忽略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分析和支持,较难支持幼儿在区域中持续性的探索和深度学习。2.教师缺乏对区域游戏的观察意识,不善于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不善于根据幼儿兴趣调整区域材料。3.教师对幼儿探索性区域活动的指导不足,教师的活动指导基本停留在基础操作方法上,当幼儿提出新的创作想法时,面对这种突发状况,教师缺少应变能力,不能较好地对幼儿进行指导。4.教师对幼儿的活动分析不足,不能很好地结合《指南》《纲要》等指导性工具,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分析幼儿在活动中五大领域的发展及需要提升的地方。
三、观察、指导、分析的策略
(一)观察策略。教师要建立民族区域活动观察意识,尤其是区域指导教师,首先要放手让幼儿在区域中自主操作,不过多安排设置幼儿活动内容,让幼儿自主选材进行操作。教师制定相应的观察计划,有目的地在幼儿活动中进行观察,收集好观察信息。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帮助或给出建议,应鼓励幼儿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教师做好幼儿在活动中的观察和记录。
(二)指导策略。教师不能盲目指导,不要一发现幼儿活动中遇到问题了就马上进行指导,应多给幼儿一些时间和机会,让幼儿尝试不同的方法,就算失败也要让幼儿总结失败的原因。教师的指导也不能直接告诉幼儿具体的方法,而应该更多以启发式提问的形式,帮助幼儿梳理活动中失败的原因、遇到的困难,引导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加以尝试,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动手动脑。
(三)分析策略。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收集整理好相关评价信息,结合《指南》、关键经验等给予幼儿科学的评价,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以及在活动中幼儿经验提升的地方,分析幼儿的兴趣取向,找准幼儿活动的价值点,及时增添、更换材料,支持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