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停洞镇中心小学 何丽萍
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自己摸索出来的一些小小的教学经验,下面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吧。
一、要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笔者努力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方法。一是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巩固而学到数学知识。二是积极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例如,“元、角、分”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笔者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笔者拿着一支标价9元7角4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若想买这支笔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要根据学生实际设计课内外教学方法
笔者从学生实际入手,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求知、合作、竞争的意识。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向40分钟要效益。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学情分析,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狠抓课外兴趣活动,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时间、内容。学生在多样的兴趣活动中不仅巩固、运用了所学的知识,也为今后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具备创新精神打下了基础,真正做到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发展特长。
三、要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中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学具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趣拼出不同的图案,而每个学生所拼的图案都是被认可的。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
所以,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例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X氏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XXX,你真棒!”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笔者常用一些彩色的纸,剪成苹果状,一个“苹果”上写一个算式,然后请学生来摘“苹果”,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小朋友就对他说:“对对对,这个‘苹果’属于你。”如果答错了,就对他说:“错错错,请你继续再努力。”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谈不上学好数学。良好的数学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的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善于独立思考,还要敢于提问,在认真倾听别人意见时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还要乐于与别人合作学习。教会学生会讨论、会交流、会思考、会合作、会倾听、会质疑、会分享等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