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江县景阳小学 吴奇芳
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后引发了很多一线教师忧虑:“双减”,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证学生学业水平达到预期效果?“双减”的内涵在于减负、提质、增效,教师需要清晰减什么负、提什么质、增什么效,只有厘清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聚焦课堂,改进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满足学生未来学习生活所具备的素养、习惯与品质等方面的需求。过去小学数学教学普遍存在教学理念问题,方法单一、效率低下,后续教师该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既能兼顾到所有同学学习特点,又能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课前预习能够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梳理打下基础,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当中带着问题学习,对于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些初步的把握,也更能够清晰地梳理数学知识的脉络。在预习过程中,更是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教师则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为学生布置具有针对性的预习任务。例如,在《整理与复习》这一内容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习惯和特点,为学生安排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预习任务。如“在日常购物当中,你是否观察过超市当中的物品摆放有什么规律呢?如果有,又是以怎样的规律摆放的呢?”借助这种方法,培养学生对分类整理知识的概念。另外,教师在为学生布置相关的预习类任务时,不仅要为学生提出具体的预习任务要求,还应该结合学生基本的学情以及教师对于学生在预习过程当中可能会存在的疑点问题的预设,来进行有关学法方面的指导。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当中,部分教师的课前导入方法仍然相对单一,而数学知识的教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学生学习起来往往兴趣泛泛。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前导入方法的优化,采用更加多样化、灵活化的课前导入方法,如问题引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等等,营造更加充满悬念和趣味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加减法相关知识的教学当中,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教师则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当中的生活情境进行导入。如教师主要通过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去超市购物的方式,薯片5元、巧克力8元、面包3元,一共给营业员20元,问还剩多少元呢?从而引发学生加以思考。当然,针对上述这一教学案例,为了能够进一步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进行视频导入时,可以通过自拍的形式将自己进行购物的情景展示出来。而后创设一些相关的问题,如要去菜市场买菜,生菜3元、黄瓜5元、西红柿5元,总共给了售货员20元,问还剩多少元?由于在该视频当中,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老师加入,他们很迫切地想要知道自己的老师买了什么样的菜,具体的菜的价格以及最后还剩的钱等,从而对于激起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注意基础,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教学中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非常重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要的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学习的内容。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却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率较低。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师生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再仅对知识进行讲解,学生不再是被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学习活动也不再仅是知识的转移,而是创造和发展知识的重要过程,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独立、合作和探索的方式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例如,在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统计班级学生的身高,制作成条形统计图,以加深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学生通过合作和探讨,可以快速、有效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性质,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任务并实现学习目标。
四、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作为数学教师,需要以寓教于乐为主,进行数学教学。而游戏教学法的实施,能够很好地贴合寓教于乐的教学观念。将数学知识和游戏结合在一起,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有效规划和设计,数学游戏能够促使学生和教师自然地进行互动和交流。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认识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涂纸游戏”,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白纸,然后在教师喊开始后,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涂色,先将白纸涂满颜色的学生即为获胜方。游戏结束后,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自己的纸张比获胜学生的纸张大,教师可以借此引出“面积”的概念,而通过游戏,学生能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面积的大小。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有助于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综合能力的养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身份,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注重挖掘数学中的趣味内容,结合生活情境,利用信息技术,重视课后实践,优化练习评价,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