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二中学 杨雄军
学生从小学升入到初中是一大转折点,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很不适应,数学教学的要求和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六年级是初等教育的转折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良好的教学衔接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七年级的数学学习中,为以后进一步深入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应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积极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策略,以推动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
一、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
在小学阶段,学习自然数、分数、小数等算术数,也只会加减乘除四种混合运算,而升到了初中,则在数学教科书的第1章里,引入了负数的概念,使数的范畴进一步扩展为有理数,数的运算也随之加入了乘方、开方等两个互逆运算。在学习了负数之后,又产生了相反数、绝对值、数轴等的概念,所以,负数的引入是数学数与有理数连接的关键。因为负数是一种全新的抽象概念,所以老师要结合实际讲出负数所代表的含义,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了解负数的意义,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关于式的衔接
小学数学由具体的、特殊的数到中学抽象的、一般的代数式,这是数学思维上的一次跨越式的飞跃。从五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式的学习,学用字母表示数,到五年级下册开始接触《简易方程》,这是数的延伸,第三章、第七章《代数式》。七年级下册主要学习的是《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五年级上册和七年级上册是两者衔接的关键,因为他们在小学阶段就接触到了字母,而到了七年级,他们就有了基本的基础,所以,初中的时候老师们要做好准备,而小学的老师们则要为初中生做好准备。
三、方程式的衔接
因数学公式的学习是由字母来表达数字的发展,在小学、初中阶段都有,小学阶段比较容易,但到了中学阶段,随着难度的增加,教学手段的增加,学生的错误也越来越多,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初中生在这一方面的练习比较多,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对于初中生的学习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如果要在简单的情况下,用方程来表示等量关系(2×3,5,7×3),到了初中要求,就可以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尽管困难越来越大,但从简单场景中寻求数量关系的方法也适用于复杂的情况。若教师在小学阶段就渗透这样的建模思想,则学生会对数学认识更为深入,对中学阶段的数学模式也会有较深的认识,对数学建模思维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四、从实践几何到证明几何的衔接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空间思考的能力,小学的几何知识大多来自实践,侧重于测量和计算。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逻辑性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从实践几何到证明几何,都是一条必须要走的道路,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解一些有逻辑性的问题,让他们挖掘出问题背后的原因,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因此,初中教师应该除了重视直观、形象教学外,更加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老师的精讲和学生的演练,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发展的空间。
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要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有所了解、有所研究,对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剖析和反思,教师应该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找到小学数学知识的延伸点,初中知识的切入点,使其在各个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得到有效衔接。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轻松顺利地度过小初衔接期。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材知识衔接工作势在必行,我们要重视中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的衔接,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为以后初中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