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陆琇 吴季尧) 秧好半年稻,苗好七分收。连日来,笔者在锦屏县彦洞乡的集中育秧苗点看到,村民们正忙着搬运、装车、运送稻谷小秧苗秧盘,一派繁忙景象。
“每年清明节后,家家户户就开始育秧苗,但多是村民自己分散育秧苗,规模小,成活率也不高,这也是不少村民心中的一道难事。”集中育秧点负责人杨育平一边忙着搬运秧苗一边说。
今年,在彦洞乡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下,该乡采取集中规范化育秧苗模式,秧棚里1000多盘嫩绿秧苗正是来自彦洞乡80%以上的农户家中。
彦洞乡属于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却有着与其他地方不同的育秧方式,采取水稻两段育秧的方法育苗,先在温室育小秧苗,再将小秧苗移栽到秧苗田,待长到两寸左右才可移栽到大田。
但是,在育秧苗的过程中,第一阶段的育苗由于气温的原因,往往都会出现早春烂种、烂秧等问题,成活率不高。
“往年,群众都是自发性的育秧苗,而今年我们为了全力保障好粮食的产量,就组织了乡农业服务中心和彦洞村的专业合作社组成技术骨干对水稻育秧进行规范化管理。”该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罗国银说。技术人员从育秧苗的泡种、催芽到后期出棚的温度和水分都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以此保证秧苗的品质和成活率。
“一听说有这个集中育秧苗点,我就早早拿种子来给他们培育了,这两天准备拿到田里进行移栽了。”彦洞村村民王炳植在农闲时,过来看看他的秧苗长势时说。
说起育秧苗,王炳植还说:“以前我们都是用火来提高温度育秧苗,火候控制不好,现在好了,有了这个集中育秧苗点,再也不用担心了。”
为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彦洞乡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依托村级专业合作社,采取集中育秧的方式,动员、指导农户将稻谷集中拿到育秧苗点进行育秧,并合理安排播种期,多措并举、扎实有序开展春耕备耕工作,为提高粮食产量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