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寨县第二中学 何廷波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除了体育运动的知识层面学习以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掌握运动技巧的基础上注重团队合作,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突破自我的毅力等。体育课程不仅是身体运动的课程,从精神层面上讲,还是促进学生团结合作、竞争共赢的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需要转换观念,在以往传统体育教学科目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颖的、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保持心情的愉悦。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两两分组,两人的腿绑在一起,教师将所有组分成两大部分,站在操场两侧间隔200米进行接力比赛。哪个组先完成便是胜利,剩余组继续接力,直至比赛结束,教师为获胜的组颁发奖励。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质,考验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趣味性,无论是否获得奖励都能获得愉悦的心情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营造挫折情境,强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创设挫折情境,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增加难度,如在跑步时将短跑改为长跑;跳远时将助力跳改为立定跳远;垫排球时将原来的30个增加到50个等。但是教师在增加体育训练的难度时要有限度,要因人而异,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如果难度增加过大,使学生感觉自己无法完成,这不仅不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有益影响,反而会使他们产生自我怀疑,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要遵循这么一个标准:让学生先经历挫折,再从挑战困难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当学生战胜挫折后,他们便会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新的认识,提高自信心,缓解学习的压力、释放情绪,从而使接下来的学习更有激情。
三、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少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大部分学生都是家中独苗,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在家庭生活中处于家庭成员的核心地位,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是备受关注。因此,导致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遇到挫折承受能力差,不能接受批评,团队合作意识差,团队协作能力差等等。例如,在实际教学球类的运动课程时,球类运动的特点是必须团队合作,然而因为这样,经常便会因为一个人的失误导致团体失利。特别是在足球运动中,需要在球员之间进行传球动作,这不仅需要球员之间的默契,更是要求每一个队员都有强烈的团队意识。甚至有时可能队员因为各种原因或者个人原因不能完成接球动作,其他队员自然会带有不满的情绪等等,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通过针对具体事件对学生进行疏导等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团结一致。这样日积月累,有助于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通过合作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学生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受到不同成长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与其他学生交流沟通,这一方面不利于学生整个的身心发展。在体育课堂中,教师通过与学生增加互动,通过趣味性教学活动使学生之间增加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一种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于健全学生人格方面起到重大作用。例如,在体育课程中,通过积极开展同手同脚,或者用球投掷瓶子的趣味性活动,通过分配小组的方式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机会,对于增进学生感情,加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在游戏中打开心扉,敢于向别人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性格的改变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