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4月21日

饮茶品境

○ 鲍安顺

《红楼梦》里的妙玉,有泡茶三杯论:“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这种品茶论道,诙谐有趣,虽有点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但说出来的道理,让人认识到饮茶,需要品味,也讲究品位。在三杯论里,喝的是人生,是性情,更是境界。

传说苏东坡游玩时,进了一座古庙,庙里管事的老道见他穿一身旧衣裳,带搭不理地对苏东坡说:“坐。”又扭脸对身边的小道士说:“茶。”老道跟苏东坡一搭上话,吃惊地发现他学问过人,马上站起来,把苏东坡带到客房后,客气地说:“请坐。”然后叫来小道士说:“敬茶。”当老道细细打听,知道来人是大名鼎鼎的苏学士时,竟然吓了一跳,赶紧起身对苏东坡说:“请上座!”又喊来小道士说:“敬香茶!”临走时,老道满脸堆笑地让苏东坡写副对联,给小庙添点光彩。苏东坡觉得可气又可笑,信手写下一副对子:“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饮茶讲究,不仅讲究茶和水,也讲究饮茶方式,甚至共饮的人。古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那饮茶,起源于神农氏的传说,真假难辨,不过茶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不争的事实,饮茶最早流行于民间,逐步才流传到王公贵族。古人把饮茶,归功于神农,我想是想赋予茶更好佳誉,有文化气息,让后人敬仰,那茶有了品位,才会有饮茶的境界。

有人把饮茶归为六境: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在追求品茶格调时,讲究饮茶氛围,因此就有了饮者的“三得之境”:得趣、得神、得味。我初听此言,以为三者排列的顺序不妥,应该先要得茶味,才能得茶趣,然后才能感觉到饮茶的得神境界。后来才得知,此种说法不是我所理解的意义,早在明代就有人说:“饮茶以客少为贵”,“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那饮茶境界,说的是人多人少,也就是说,喝茶得妙道精悟,人不能多,否则心乱,入不了境,也入不化。

还有人说喝茶有三重境界:即“喝茶是茶”“喝茶不是茶”“喝茶还是茶”。这种理性归纳,与绘画的看山原理如出一辙,就是“人在境外”“自迷境内”“超脱入化”的三重感悟。解渴生津,就是“喝茶是茶”,只为喝,是不用心的喝。喝茶人,不只是喝,对茶道、茶艺和茶文化,津津乐道,甚是了解,就是“喝茶不是茶”了,那茶以载道,禅茶一味,追求饮茶的境界。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说:“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语道破饮茶本质天机,要超出众人对茶的浮华想象,繁琐概括,还原茶的真实面貌,不过是“烧水点茶”,简单却又深奥,就是所谓的“喝茶还是茶”,也就是“超脱入化”。我想,茶境抬得太高,失去了茶的朴素之境,那茶就不是茶了。我还想,佛教修行强调“放下”,是说人有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十八界,都已放下了,就是“六根清净”。所以说,那喝茶人,一切都清净后,才会浮生悠闲,释然超脱,感觉云淡风轻,归于本真。

我听说,喜欢喝普洱茶的人,把饮茶归纳为五层境界:一是“喝茶”,有茶就喝,来什么茶,喝什么茶;二是“找茶”,意思是到处找茶喝,而且找好茶喝;三是“斗茶”,彼此争比谁的茶好喝,在斗茶中其乐无穷;四是“品茶”,在心身的静雅俭和中,耐心地品茗茶境,文化妙趣;五是“无茶”,做到眼里无茶,心里也无茶,这是一种饮茶的禅意境界。

听人说,饮茶有十八种境界,说得牵强附会,让我心乱,不知所云。我说,那不是饮茶境界,不过是饮茶的方式,或者说方法不同。我还说,有一个典故说,唐代赵州从谂禅师,对寺院里所有回答他提问的人,都说一句“吃茶去”,不论回答什么,都一视同仁。因此人人迷惑,各人各有说法,说得高谈阔论,云里雾里。而赵朴初先生,在《赵州禅师语录》题诗中,一语道破了玄机:“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

--> 2022-04-21 1 1 黔东南日报 c185659.html 1 饮茶品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