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五幼儿园 杨丽红
一、设计思路
运竹竿、钻竹竿、跳竹竿……孩子们笑声不断,整个幼儿园呈现一片欢腾的景象。竹竿是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乡土玩具之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具有一物多玩的特性。传统跳竹竿是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竹竿开开合合灵活多变,幼儿既可以在游戏中感受民间游戏的乐趣,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快乐,促进幼儿同伴间的交往,提高合作能力,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二、游戏目标或游戏价值
(一)游戏目标
1.能自由探索出竹竿的多种玩法,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2.掌握跳竹竿的基本节奏和动作,发展幼儿的弹跳能力、灵敏性和协调性,培养节奏感。
3.在活动中,幼儿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提高自信和表现力。
4.培养幼儿对民族民间游戏活动的兴趣爱好。
(二)游戏价值
竹竿游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作为一项简单易玩、节奏感强、极具挑战、变化多样的游戏活动,对大班幼儿极具趣味性和挑战性。我们根据大班幼儿喜欢跳跃的兴趣及爱挑战的年龄特点,充分挖掘竹竿游戏的价值,并把民族民间游戏与五大领域有机结合起来,由易到难推进游戏进程,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和合作能力,还能让孩子在智力和体能上都得到锻炼。
三、游戏材料
(一)场地布局:宽阔、适宜的场地。
(二)材料准备:长、短竹竿若干,音乐,节拍鼓。
(三)前期经验:熟悉竹竿,了解竹竿的特性。
四、游戏玩法
(一)自由玩竹竿:探索竹竿的一物多玩特性。
(二)钻杆爬:将2-8根竹竿平行摆放,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钻爬,钻爬时身体不能碰到竹竿。
(三)传统跳竹竿:幼儿两人一组面对面跪立相距2米,双手各握一根竹竿做开开合合击地动作,跳竹竿的幼儿随着节奏在交叉的竹竿中跳跃,从一面进另一面出,可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当竹竿分开时,双腿或单脚巧妙地落地不等竹竿合拢又急速跃起,跳竿者既不能踩着竹竿,也不能被竹竿夹到。
(四)十字、米字、井字跳竹竿:将竹竿分别摆放成十字、米字、井字,跳竿者4-8人朝同一方向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着圈跳竹竿。
(五)三角形跳竹竿:将竹竿摆成三角形状,跳竿者 4人或8 人面朝同一方向,在“三角形”外侧也可在内侧,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着圈跳竹竿。
(六)两两钻杆跳(花样跳竹竿):两人一组跳竹竿,节奏为“开合开合开开-抬”,在“抬”,两人同时单手抬起一侧竹竿。
五、观察要点
幼儿初探索:幼儿尝试竹竿的各种玩法,关注幼儿的自主性、创新性、合作性。
第一层次(动作):通过不同的摆放形式,幼儿在跳竹竿时能否把准节奏灵活地跳进跳出。
第二层次(心理):在两根平行摆放的竹竿间行进跳,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及持续性游戏、协调性发展。
第三层次(安全):增加竹竿,根据幼儿掌握的情况,调整跳竹竿和钻竹竿的间隔时间和快慢,跳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夹到脚。
六、指导建议或支持策略
(一)指导建议
1.此活动中孩子跳的动作需要老师及时关注,可以在跳跃之前让孩子们做一些准备运动,以防扭伤。
2.可让孩子尝试多种跳法,如并脚跳、单脚跳、双脚交替跳、跨跳,还可以各种方法结合起来跳。跳的距离和次数可以通过竹竿的多少和长短来调节。
3.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尝试和讨论得出“怎么玩比较好”的结论,形成一定的游戏规则。
(二)支持策略
1.游戏材料支持:为幼儿提供适宜、多变、多层次的挑战性材料。
2.游戏时间空间支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及宽敞适宜的游戏场地。
3.游戏支持策略:基于对游戏活动的观察,适宜调整游戏支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