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茂奎
我们去下寨村,主要是走访12岁的患病女孩吴青梅。
那是去年四月下旬的一天,我和市文联的两位同志,驱车前往大风洞镇下寨村。此时,已是仲春时节,从大风洞镇政府所在地去下寨村,路边山峰重峦叠翠,不知名的山花彰显着它的野性,肆无忌惮地开着。我们来不及欣赏一路的景致,大风洞镇党委组织员小冯及社会事务办小粟带领着我们,赶往下寨。
下寨村是贵州省内为数不多的仫佬村寨,近年来得到较好发展,是凯里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点之一。下寨村位于凯里市大风洞镇政府所在地北部6公里,下辖14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343户1410人。森林面积138.35公顷。近年来,下寨村充分发挥本村土地面积宽、自然条件好和土壤肥沃的特点,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山羊、山鸡、肉鸡、核桃、石榴、运输等多种经营,实现单一依靠种植烤烟逐步向多业并举发展方式转变。全村经济得到发展,村容村貌不断变好。
车子在村里的道路上“走街串巷”了一段时间后,停在村里一户人家的院坝里。小冯、小粟和村支书罗志文从另一辆车下来,我和村支书罗志文熟练地打着招呼。小冯、小粟诧异于我和罗志文这么熟悉。其实,因工作需要,我多次到下寨村采访过,而且因脱贫攻坚专门采访过罗志文,所以与罗志文成了熟人。
吴青梅家在新院组,罗志文带着大家往她家走去。
吴青梅家是一栋三间两层楼的砖房。我们去时,她的爷爷、奶奶已在家门口等着。
吴青梅2010年12月出生在这个小山村,四岁时,父亲因患肾病去世。父亲甚至没有给她留下什么印象,就离开了她。
更不幸的是,出生后的吴青梅行为反应较同龄婴儿要迟钝,两岁左右才开始学说话,直到三岁时还不能单独站立及行走。吴青梅的奶奶说:“该走路的时候不会走路,四五岁时才发现不对。”
而此时,对生活现状不满的吴青梅的妈妈,改嫁他乡。吴青梅只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家庭的不幸已经给吴青梅带来了巨大的阴影,行动的不便让她的童年时光基本上在阴暗房间里的床上度过。没有伙伴,没有玩乐,只能透过那玻璃窗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窗外的世界很精彩,窗外的世界很无奈。她渴望与同龄人一样,去追逐田野里飞舞的蝴蝶、去山坡上摘漂亮的不知名的野花、背着书包去学校上学……但多彩的世界只能存在她空洞的想象里。
吴青梅的爷爷、奶奶守在她身边,照顾她的生活起居,看着她一天天长大却不能行走,两位老人整天愁眉苦脸,四顾茫然:吴青梅今后的路怎么走?
吴青梅的命运终有改变的一天。2019年10月13日,得知吴青梅情况的凯里市残联工作人员、市中医医院康复科的医生来到吴青梅家,动员她的亲属送她到医院接受系统的康复治疗。爷爷、奶奶很高兴,感谢政府的关心。但想到做康复治疗会花很多钱,家庭贫穷,便面露难色,皱起了眉头。一行人耐心地跟两位老人解释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相关政策,残联的同志拉着老人的手说:“都是国家出钱治疗,不要你出一分钱。”吴青梅爷爷、奶奶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同意送她到市中医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就在那天,吴青梅正式来到凯里市中医医院检查。她很快就加入了40多位特殊小朋友的康复训练治疗生活。了解到吴青梅的家庭情况后,市中医院还减免了小青梅住院期间的所有生活费,让她安心康复治疗。
2020年3月17日早上,天淅淅沥沥下着雨 ,但凯里市中医医院康复科的病房却特别安静,40多位小病友在等着一位特殊客人的到来,这位客人就是凯里市东西部协作帮扶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儿童骨科专家庄伟博士。从三千里外远道而来的庄博士不顾路途劳累,一到凯里市便急着赶到医院,对每位残疾小朋友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评估筛查。通过评估,有5位残疾儿童可以立即实施手术,吴青梅就是其中一人,庄博士还选定小青梅为第一例手术。
2020年3月19日,庄博士早早地来到了手术室,精心准备,为吴青梅动手术。两小时后,手术圆满成功。庄博士仔细叮嘱全体医护人员术后注意事项和护理要点,一再强调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他还预估未来的五个月内,小青梅通过康复训练可以下地行走。
2020年5月的一天,康复科医生帮小青梅卸下了石膏,看到通过手术矫治后伸直的双腿,大家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这仅仅只是走上康复之路的第一步。此时,远在杭州的庄博士也时刻关注着小青梅的康复进展,并打来电话鼓励小青梅坚持做康复训练,战胜病魔,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经过术后6个月的康复训练,残疾小女孩吴青梅能下地短距离独立行走,走出了她人生的第一步。借助辅助器具,她自己能上厕所,开始达到康复的预期目标。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十年多来,小女孩第一次靠自己的双脚走路,哪怕是短短的几步,吴青梅终于“脚踏实地”,别提有多高兴了,内心的那份开心比蜜还甜,那张可爱而又略显羞涩的小脸蛋绽放出久违的笑容,像一朵迎风盛开的鲜花。
吴青梅年迈的爷爷、奶奶看到这一情景,眼里噙满了激动的泪水。小青梅甜甜地叫了声“爷爷、奶奶”,两位老人忙抹去溢出眼眶的泪水,走过去拉起小青梅的小手,把她搀扶到床上躺下,激动地一个劲地说:“能走了,能走了!”
这一步,吴青梅等了十多年,她的亲属也等了十多年。
此时此刻的小青梅,除了高兴,还想起了逝去的爸爸、远去的妈妈,想起了家。
润物无声的爱,汇聚成涓涓暖流,共同呵护着这株才站立起来的小草。为了帮助吴青梅早日康复,凯里市残联给她送去了轮椅和助行器;大风洞镇把她列为肢体二级残疾,每月给予补助,节假日还进行慰问;罗志文也经常来看望她,扶她走走路。
东西部协作项目改变了吴青梅的命运,现在,站立起来的小青梅回到了下寨村老家。在家里,她走走停停,累了,就扶着墙慢慢走。3月12日植树节那天,市残联的工作人员到她家回访时,见到她正在逐渐康复。吴青梅告诉大家,说她有个心愿,想栽下一棵“感恩树”,感谢庄博士和所有爱心人士。
临别的时候,吴青梅露着开心的笑容,坚定地说:“我想自己走去学校读书,长大了去杭州看庄博士。”
此刻,晴空万里,阳光正好。
吴青梅想读书的愿望其实早就实现了,只不过是在家读书。
教育不能落下一个小孩,不让一个小孩成为文盲。吴青梅走不动,下寨村所在片区的上寨小学距离吴青梅家有3公里,不能自己前往。
2019年,得知吴青梅的情况后,上寨小学决定送课上门,派老师到她家里为她上课。
派什么老师、上什么课?上寨小学校长王涛湧感到有些头疼,吴青梅是脑瘫患者,能接受些什么呢?鉴于吴青梅是个小女孩,小学决定派女老师王珍先去上课,熟悉熟悉情况,并先从“人、口、手”教起。6月份准备教材和教案,7月4日开始上门授课。
王珍老师到吴青梅家后,并不急于上课,先给她梳梳头、洗洗脸,拉拉家常。慢慢地从未见过老师和课本的吴青梅和王珍老师熟悉了,亲近了。王老师才开始教她识字、唱歌。
上寨小学副校长姚登军说,从那以后,学校老师每个月来吴青梅家两次,为她上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课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从开始略显呆板,到后来能微笑,能向老师问好,能说“老师再见”,吴青梅变得欢快了。
我们到吴青梅家的当日,上寨小学校长王涛湧、副校长姚登军正在教她“1、2、3”的加法。一块小黑板、三节小棍子,是最好的教具。在两位老师的耐心教导下,她终于算出了正确的结果,吴青梅开心地笑了。两位老师还教她唱《两只老虎》。我们之前在向她爷爷、奶奶了解情况时,她还怯生生地站在老人的后面,现在,她会做了一道题,会唱了一句歌,抑或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开心地笑了。吴青梅笑得那么灿烂,那么惊艳。
吴青梅一边唱着“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边笑着。我忽然发现:吴青梅,你笑起来真好看!
选自《苗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