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4月23日

去太平山还瓦片

□ 杨南平

太平山之为本地名山,自有其特别之处,诸如风景优美、古迹传说多等。

仲春的一个周末,同城的几位好友相邀一游太平山,我欣然同往。

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特别适宜登山。早上六点多钟,大家就集中在车上了,最后上车的是最年轻的仁国。

国仁还提着一小袋,里面装着看不出是什么玩意儿的东西。我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仁国说:“瓦片,拿去还的。”我不解,也没深究,但觉得与太平山有某种关联。

道路弯弯曲曲,车子爬行了一个多小时,到人们时常登山的起点了。背上行囊,沿着野草丛生、树枝遮掩的山中小路开始攀越。

太平山位于黎平德顺,得名缘由有多种版本,我偏向《太平山聚福寺重建前后殿宇碑记》上的记载:“山盘亘百十余里为诸山祖脉,原名太白山,因太白仙隐于其间,记载郡志亦可考也,远近居人,以其林深邃广阔,无虎狼毒物与精邪之为害民也,遂以太平名之。”

太平山雄峻高奇,森林浓密,覆盖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山中有千年古树和多种野生动物及珍贵中草药材。远远望去,山中连片翠竹犹如竹海,蔚为壮观。

沿着山体往上走了几里路,兼做向导的潘教授,用树枝扒开被树叶遮盖的一条石头小沟,开始讲解:这叫银盘沟,由一节节石槽嵌成。相传修这条石槽沟,是山上东庵和尚化缘得来几担银子,请来工匠凿石砌垒,用750块1米长的石槽嵌成。因每一块石槽折合不少银子,附近村民将这条石槽沟称为银盘沟。银盘沟引来的泉水,可以灌溉太平山下农田。

再往上走,遇到一块巨石,攀援上去可蹲坐十几人。这里地势较高,远远望去,只见层层峰峦,隐隐青山,渺渺翠绿,一直延伸到目光尽头。大家猜测,这里当年肯定有僧人打坐参禅,若心稳神定,则远离红尘;若心浮气躁,凡根未净,远处层层峰峦即为尘世繁华景象,则会再入红尘,大家便戏称这块石头为红尘石。

坐到石块上看山,我突然记起宋代王安石的《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短短的四句中“山”字反复出现,诗人精心谋篇,足见层次感,与眼前有某种契合。作者喜爱山秀山美山变幻,诗句处处无人处处人,心中诸般万象,适合感悟无须精解。

我们拍照的拍照,讨论的讨论,几分钟后又出发了。

信步上鸟道,不知身忽高。拉藤条助力,钻草丛穿越,往上又走了好几里,来到一座寺庙遗址前。三米多宽的九级青石台阶,呈现眼前。走上去,只见残砖破瓦,布满滕曼苔藓。长条石和柱础石凌乱倒着,一片破败景象。地面青苔下的黑色灰烬表明这里曾毁于大火,旁边的银杏树是这场大火后分支再生的,它的前世曾经见证这场大火。

另一面,矗立着几块石碑,第一块碑有一个较大的“福”字,第二块碑有一个较大的“寿”字。从碑文记载看得知这是重建聚福寺时所立,人们常提起的聚福寺就在眼前了。沉重的长条石和做工精致的柱础石已成为历史遗留的符号,两口干枯的水井像毫无生气的眼睛,五级阶梯的内殿荡然无存,寺庙四周围砌的高高石墙部分坍塌,可是,越过时间界河,足以想见当年寺庙香火旺盛,景象繁华。

聚福寺后边,有一石屋,是庙中僧人闭关静坐之处,顶上盖板因树木倒塌碰击,掉落一边,其余部分保存完好。

聚福寺下边,有一些安葬和尚的坟墓,其中有一座道光十八年孟春月立的和尚墓,墓碑上左右两边雕刻着“水秀沙明开吉穴,来龙常绕出贤孙”联句,字迹清晰可见。

向一块断砖叩问当年的历史,从一片破瓦回望三百年的烟火。仁国前一次来这里时,带走了一块瓦片,回家细细观看琢磨,心有所悟。他说,这次来太平山主要是还瓦片,以此表达对这名山的敬意和物归原处的心愿。至此,终于解开了我前面的疑问。

“焚香扫地待诗成,一笑登山依杖行。爱替青天管闲事,今朝几多白云生。”想起清代性灵诗人袁枚的《登山》,增添了许多味道。

我们又往前行,到了三星伴月寺庙遗址,亦见当年火焚灰烬残迹。

相传,每当月亮升起,从太平山最高处宝顶上鸟瞰此处,可见三块大田在月光下晶莹闪亮,故称三星伴月。

再往前,我们来到据说是同时被毁的凤灵寺庙遗址。只见藤条蔓延,杂草凌乱,弃砖满地,碎瓦点点,败落景象与前边无异。

不知不觉地在山中走了十几公里,天色渐晚,主山峰十二座寺庙一天是看不完的,大家只得返程。

--> 2022-04-23 1 1 黔东南日报 c185914.html 1 去太平山还瓦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