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4月24日

90后大学生姜春兰受助不忘感党恩,学成不忘众乡亲,为改变家乡面貌赋能加力——

在振兴路上谱写青春之歌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思铭 杨峰 顾慧明

一场春雨,把台江县施洞镇平兆村装点得格外美丽,远山如黛,碧空如洗,田间地头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4月22日一大早,姜春兰像往常一样,手提环保袋走出村委会大门,行走在熟悉的乡间小路上。

“春兰姐,下雨天你还来啊?”在平兆村巴拉河寨头的风雨桥长廊上,几位村民用苗语亲切地向姜春兰打招呼。

姜春兰微笑着回应后坐了下来,掏出环保袋里的乡村振兴宣传手册,用苗语和村民们拉起家常,宣传党的好政策。

村民们脸上淳朴的笑容,让姜春兰心里感到格外温馨和踏实。

姜春兰的家在巴拉河寨二组。这个土生土长的苗族姑娘,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邻里乡亲,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因为对家乡的深情厚爱,让她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

平兆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当时,姜春兰和弟弟都在上大学,家中因学致贫,2015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同年,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台江分局帮扶平兆村,一位姓杨的干部结对帮扶姜春兰家。

“每次寒暑假回家,妈妈都会在我耳边念叨杨叔叔如何帮扶我家。”姜春兰回忆说,当年她家享受了很多国家惠民政策,尤其是学费减免,极大地减轻了家中负担,让她姐弟俩能安心在大学读书。

在杨叔叔的帮助下,姜春兰家不仅参与村里合作社发展蔬菜产业入股分红,父母还在蔬菜基地务工挣钱。

2017年,姜春兰家成功脱贫,23岁的姜春兰也顺利从贵州民族大学毕业。

看到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姜春兰从心眼里感激党的好政策,也很想对一直未曾谋面的杨叔叔亲口说声“谢谢”,但由于毕业后忙于找工作,一直没有机会。

2017年底,姜春兰得知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台江分局招考工作人员的信息,心中非常高兴。

“当时一心想报考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台江分局的工作岗位,成为杨叔叔那样的人。”姜春兰说。经过努力备考,她如愿考入了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台江分局。

“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家今天的好日子。”参加工作后的姜春兰,一直心存感恩党和国家,用心反哺父老乡亲的愿望。

2018年,台江县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台江分局也在部署帮扶工作并安排新的驻村帮扶人员。

得知这个消息,姜春兰主动向组织提交申请。2018年4月,她如愿回到老家平兆村开展驻村帮扶,并负责巴拉河寨三组的网格工作。

昔日的村民如今成为驻村干部,身份的转变,让姜春兰深感责任重大。她和驻村工作队的同事从入户走访开始,深入田间地头、农户院落,走访老党员、经济能人,与村干、村民拉家常,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

察民意、问民生、解民忧……姜春兰开始重新认识这片熟悉的土地。

78岁的独居老人熊银旦生活艰难让她担忧;“女汉子”张银妹带领村里妇女成立合作社捆绑发展产业令她钦佩;个别青壮劳力不求上进守着贫困户指标“等靠要”让她愤慨……几多喜怒哀乐,几多酸甜苦辣,让姜春兰更加坚定了要把家乡变得更美好的信心。

姜春兰和驻村工作队认真研究,按轻重缓急逐一安排解决村里存在的问题。先后协调台江县生态环保分局1万余元资金帮助村里购买农机,主动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销售村合作社种植的蔬菜,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易地移民搬迁住进新楼房……

回村后,姜春兰一心扑在工作上,吃住都在村委会。

“从村委会到家就几步路,你却十天半个月不归家,不晓得的还以为我们母女有矛盾呢!” 母亲张前妹嗔怪道。

姜春兰没多向母亲解释,一如既往地投入到驻村工作中。

平兆村宽阔的通村路硬化了,通组石板路铺就了,街上的路灯明亮了,漂亮的踩歌堂修好了,合作社的时令蔬菜品种多起来了……这一切不仅展现着家乡的巨大变化,也让平兆村按期摘掉了深度贫困的帽子。

2020年,姜春兰被评为“全州脱贫攻坚优秀驻村帮扶干部”。

“年轻人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变得更美好。”姜春兰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姜春兰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平兆村的大事小事,她时时挂在心上,时常往村里跑。村里实施350亩枇杷种植项目,她帮忙流转土地;村里搞小龙虾试养,她从网上下载养殖视频供村民作参考;她还为村里的刺绣作坊产品寻找销路……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姜春兰受助不忘感党恩,学成不忘众乡亲,为改变家乡面貌,她在乡村振兴路上贡献青春力量。

--> 2022-04-24 90后大学生姜春兰受助不忘感党恩,学成不忘众乡亲,为改变家乡面貌赋能加力—— 1 1 黔东南日报 c185984.html 1 在振兴路上谱写青春之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