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4月25日

带领村民致富道路宽

—— 记黄平县旧州镇寨勇村第一书记石林

○ 通讯员 潘胜天

近日,黄平县旧州镇寨勇村立体种植黑木耳基地迎来丰收季,一串串垂吊的菌包上长满了一簇簇肥厚鲜嫩的黑木耳,村民忙着采摘、运输、晾晒、包装,呈现出有序的繁忙景象。

在阳光下,27个黑木耳立体栽培大棚整齐排列在产业路两旁,弥漫着淡淡的菌香,正在棚里指导村民采摘的石林介绍:“这个棚只有300个平方米,相当于0.45亩地,里面分7层,垂吊2.6万个菌包,但是年利润至少在2万元以上。”

石林是黄平县农业农村局派驻寨勇村的第一书记,据他介绍:“我就想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带领群众致富。”2021年5月,石林驻村后认真走访群众,会同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和村民一起对村里的产业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根据资源禀赋条件,以市场为主导,选择了利用闲置的大棚发展黑木耳立体栽培项目。黑木耳耐储存,市场潜力好,深受村民的认可,村委会决定在第二年就着手实施。

“立体栽培黑木耳,不仅解决了露天栽培产量低、易污染的弊病,而且不受气候条件、场地、资源等限制,产量高、品质优。”石林说,我们采用黑木耳立体吊挂栽培技术,在相同面积生产量是传统地栽木耳的2.5至3倍,每个菌包纯利润比地栽木耳要高出0.5到1.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寨勇村过去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投资建起了27个大棚,但由于经营项目选择存在不足,曾一度出现闲置。村“两委”决定发展黑木耳立体栽培项目后,石林多次跑到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贵州远鸿生物有限公司食用菌产业园学习考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一个党员的担当精神和一颗带领群众致富的真诚之心获得了公司的大力支持,公司同意低于市场价提供培育好的成品菌包,村里只负责协调大棚、组织劳力,解决水源、建设晾晒棚,产品可交售公司,也可自销,这是一个相当优惠的条件。

选好了项目,走稳了第一步,但协调大棚出现了问题,原来承包大棚的企业,因为经营不善,土地租金无法交付,群众占着大棚无论如何也不愿提供出来。今年春节期间,石林趁着村民都回家过年的机会,带着村组干部逐家逐户去做思想工作,耐心动员失败的承包企业履行义务,调和双方的矛盾,寻找共同利益结合点。在石林工作团队一个春节长假夜以继日的努力下,最终获得了大棚使用权,但他人却瘦了一圈。现在,看着丰收的黑木耳,石林自豪地回忆道:“我们今年2月份开始维修改造大棚,3月初正式吊挂菌包,4月中旬就开始产耳了。”这几天,大棚里的头茬木耳正在采摘,由于品质高、口感好,一斤鲜木耳能卖到6元。

“看这木耳,颜色纯、个头均,每簇都那么肥厚鲜嫩,人见人爱,我们跟着石书记干有信心了!”看到丰收的木耳,过去担心拿不到地租的村民放心了。如今,立体种植基地里,每天都有50多个村民在务工,一天能挣100多元,初步形成了种植、采摘、晾晒、运输、销售的木耳产业链,让更多农民稳定分享产业收益,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第一书记,石林心中自有一笔账,基地27个大棚占地面积15亩,能吊挂黑木耳菌包50多万个,一年吊挂两季,每个菌包一季产干木耳0.075公斤,按批发销售价54元一公斤计算,一年下来收入至少能超过400万元以上。“立体种植的黑木耳长势好,质量和产量也非常不错,这是个促进村民致富的好项目。”石林说。

首战告捷后,石林下一步打算充分利用“北耳南移”的机遇,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党支部+基地”的模式,推进黑木耳立体栽培做出特色、做大规模,提高农民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份额。

--> 2022-04-25 —— 记黄平县旧州镇寨勇村第一书记石林 1 1 黔东南日报 c186059.html 1 带领村民致富道路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