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江东镇小学 龙国友
“双减”政策要求全面压减学生的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就需要建构高效课堂,通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素养提升为目标来优化课业形态和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探究数学秘密。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认真研究。
一、“双减”背景下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内涵
“双减”政策中要求全面减少学生的作业总量与时间,提出了五条意见减轻学生过量作业负担,指导学校、教师、家长全面领会且实践小学生作业“减负”。针对数学科目,所谓“过量作业负担”,一方面是作业偏多,教师希望运用题海战术,让学生把握各式题型;另一方面是作业偏难,教师过度提高作业难度,且要求全部学生,乃至是基础比较偏弱的学生一同进行。所以,“减负”既是减轻学生身体的负担,帮助学生从放弃娱乐、睡觉的时间,从刷题的泥潭中解救出来,同时疏导学生心理的压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数学学习趣味,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继而达到全方位的发展。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以创新教学方式为减负的手段
减负是手段,增效是目的。教师要从最为关键的教学项目入手,通过合理设置探究问题、优化课堂结构、集中解决学生问题等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提前设计“长方形与正方形有哪些相同点”“长方形、 正方形与其他平行四边形有哪些不同”等问题, 在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适时提出,使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展开探究思考,进而更加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又如, 在教学“负数” 之前, 教师先将“负数的定义”“正数的定义”“负数、正数与 0 之间的关系”“负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等课程知识整合起来, 制成微课、导学案等学习资源。学生利用这些学习资源进行课前预习,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重要辅助、指导, 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并为课前预习这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二)构建参与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创设学生更多参与教学的环节,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探究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有的学生通过剪纸拼图(把任何一个纸质的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最后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度;有的学生通过量角器测量计算得出: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 度;有的学生通过折叠任何一个纸质的三角形的三个角,最后拼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等。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正确做法给予肯定。这样一来,学生在内心会有更多的成就感,并且对学习数学产生更大的信心和动力。
(三)通过生活经验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将日常生活的元素融入其中,把抽象的知识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在“双减”政策背景下, 教师可以设计需要学生通过真实经历和体验才能感受的“数学”内容。例如,在学习 “元、角、分”时,让习惯了使用“微信支付”和“手机支付”的学生利用包括元、角、分在内的若干纸币或者硬币去超市买东西。这样的作业不仅充满了活动乐趣, 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用数学思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双减”背景下,提高课堂效率,推动作业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既是一种教育常识的回归,也是一种教育姿态的舒展,更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份呵护。未来,在教育的路上,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思考,提升理念,努力实现“减负”与“提质”的双赢,让教育走向“润物细无声”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