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兴兴
近期,多地发布建筑业清退令,要求禁止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等三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建筑工地风吹日晒、高处作业多、居住条件差,的确不适合体力走下坡路的超龄农民工。但是,相比于辛苦的工作环境,超龄农民工更担心告别建筑工地后,收入、养老如何保障。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农民工的辛苦付出。对于超龄农民工,应当帮助解决好他们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莫让他们流汗又流泪。
就业政策要让他们“老有所为”。对超龄农民工来说,务工收入是家庭重要经济来源。对“有意愿、还能干”的超龄农民工,在顶层设计上推出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政策,加大技能培训、岗位推介等公共就业服务力度,引导他们转型到保安、保洁、装修、家政等安全系数更高的服务型、辅助型岗位。与此同时,积极开发村镇公益性岗位,积极动员已经返乡的超龄农民工参与到乡村振兴当中,就近从事一些低强度工作,促进返乡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养老政策要让他们“老有所养”。安享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是每一个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最大的期盼。现实中,很多超龄农民工缺乏缴纳养老保险意识,再加上跨省转移接续难,不少人被迫中断社保,甚至弃保。因此,一方面要持续提升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保险的覆盖率,做好养老保险异地统筹工作,建立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落实落细农村养老服务,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让回家的超龄农民工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
再次就业有收入,养老保障无忧虑。做好超龄农民工的服务工作,让农民工工作更体面、生活更舒心,不让“流汗又流泪”成为社会的遗憾,让每一个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