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凯棠镇中心幼儿园 袁 鸿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可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能仅仅看作是大班阶段的任务,而应从孩子进入幼儿园起,就开始持续地、有计划地做好“幼小衔接”准备工作。
一、提高对小班幼儿“幼小衔接”的认识
在当今高质量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以小班为起点的贯穿整个学前三年教育的长程“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是指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幼儿园通过创造良好的条件,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教育阶段到小学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过程。其主要工作体现在:幼儿从进入幼儿园起,就为将来进入小学做准备工作。因此整个幼儿教育阶段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活动,都属于“幼小衔接”准备工作。
二、小班幼儿开展“幼小衔接”的策略
在学前阶段,应为幼儿升入小学做好身体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等方面的各种准备。而幼儿园主要是通过主题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体验活动四个方面进行“幼小衔接”的建构与实施的。在每一项活动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段进行有侧重的培养。
(一)以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心理调适能力
小班幼儿离开父母从家庭走进幼儿园,往往要经过三个阶段:反抗——号啕大哭、 又踢又闹;失望——断续哭泣,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超脱——接受他人照料,开始进行正常活动。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支持,促使幼儿尽快过渡到“超脱”阶段,对教师、同伴建立熟悉感和亲切感,进而对班级建立归属感。根据幼儿的这一现实需求,教师应开展以建立“归属感”为主题的活动。如,“我在小x班”“我是谁”“我是这样做的”“我和我的小伙伴”“我的老师真好”等,增进幼儿对教师、同伴之间的了解,同时引导幼儿学习班级基本的规则,提升归属感。
“我是谁”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及自己与所处环境的关系。“我是这样做的”帮助幼儿在了解自己与玩具、同伴的关系的同时,学会遵守一些简单的规则。“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和“我的老师真好”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自己与同伴、教师之间关系的同时,增进其与教师、同伴间的熟悉度,对同伴、教师产生喜欢、依赖的感情。这可以为幼儿今后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进行心理调适的训练。
(二)开展区域游戏,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4岁前进入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喜欢活动,并会逐步从不自由和需要协助的状态中希望自主去动手。自主动手一方面对他们的身体成长发育有利,另一方面对他们精神的正常发展大有帮助,而且对这一时期的幼儿人格形成也会有积极的正面作用,这一作用和影响还将持续到他们未来的人生。因此,教师应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他们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结合游戏操作内容,选择增添一定的情景性,以刺激幼儿主动动手,让孩子们充分体验边做边思考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例如,开展“洗衣店”“鞋子商店”等游戏,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提升身体适应性。
(三)开展竞赛活动,促进“幼小衔接”
幼儿入园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教导幼儿自己叠小床上的被子,并在入园一个月后组织叠被子技能比赛。叠被子技能比赛可以凸显每个班级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推动“幼小衔接”。要求每班派出两名幼儿参加比赛,比赛分为四组,每组有六名参赛幼儿,要在竞赛结束后当场宣布胜利幼儿的姓名。叠被子竞赛的场地应该选在幼儿园的开阔场地上,安排其他年级的幼儿共同观赛,使热爱劳动、独立自主的精神在幼儿间产生作用,促使幼儿强化自己的生活技能。幼儿园要对获得胜利的幼儿进行颁奖,为幼儿颁发奖状和奖品,鼓励幼儿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技能,使幼儿参加生活活动时都能保持良好的积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