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4月28日

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思考

○ 从江县翠里中学 罗富敏

读写结合的出现是语文教学中模块化和整合化思维的融合成果,意味着更多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对“阅读”和“写作”所具有的信息摄入思维和输出思维的培养工作进行更深层次的调整——这一变化在农村初中这一我国教育链条的薄弱环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素质教育发展、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挖掘、发挥学生生本资源和作用的必然,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初中教学中“模版化”和“一维化”问题也能提供不错的思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开始重视起对语文的模块化和联动化教学革新,诸多有关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其中关于“阅读”和“写作”两大模块的综合优化成为最令人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对这一趋势的认识,笔者将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并根据农村地区所具有的教学特点和发展需要,试从多元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希望能够对各位的教学改良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借助“读写结合”优化学生写作技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可以被看作是写作的预备环节,学生不但可以借助阅读来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好段,而且还能从优秀的作品中进一步了解各类写作技法的应用方法和效果。一般而言,绝大多数农村初中生由于文化摄入渠道相对有限而在写作技法方面尚不具备非常丰富的认知和运用经验,在撰写文句时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或者句子“平平无奇”的问题,这就很需要通过阅读来强化自身对行文路数和写作技法的构建与运用练习。在有关工作的执行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阅读引导对学生写作技法的优化能量,集中向学生展示在某种技法上有着突出作用效果的材料,以之为范例对相应的技法做深入剖析,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必要的跟进训练。

例如,对于《紫藤萝瀑布》等这类以景色刻画为主要内容课文的阅读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目光集中在对文中环境描写技法运用的句段中,安排学生反复阅读并结合日常经验做主观联想,询问学生能够从这些语句中“看”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并说一说这些画面带给自己的情绪感受。此类篇目中的很多修饰性词语属于直接性描写材料,可以作为初级素材被学生套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而一些涉及拟人、比喻和拟物等修辞的句子则更具有情感表现力和形态描摹力,学生可在掌握此类修辞的作用效果后根据后续写作的需要而做灵活借鉴。

二、借助“读写结合”丰富学生思维经验

相较于写作技法而言,对于学生思维经验的积累无疑是一项更为漫长的工作,但是其所能取得的成效却可以帮助学生极大地改善习作的总体质量。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当地初中生在思维形态可塑性方面的优势条件,借助阅读指导教学,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培养起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去了解不同地区、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意识,同时强化他们整合不同主题、体裁和风格文字信息的能力。通过这些工作,学生能够从更高维度上看待自己和他人、外界之间的关系,并能形成更强的整合自身情绪储备来理解不同作品的情感内涵和不同角色的心理反应的能力,继而使他们在面对多元篇目的阅读理解和不同主题的习作创作时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例如,对于《伟大的悲剧》和《老王》这两篇课文的阅读指导,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在文章在不同程度上所运用的具有“倒叙”色彩的表述顺序,体会文中不同场景在时间线上“打破常规”的安排。这种写作顺序能够更为巧妙地捕捉读者的阅读思维,同时给了作者在勾勒角色、交代事件细节等方面更为灵活的余地,比较适合在涉及人物情感表现主题的习作中应用。又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一首诗,作者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语言和意识思维移植到了对抽象角色的歌颂中,等于是将“对话”的内容陈述形式泛化成了一种更具多维表现力的创作思路,这就在无形中扫除了很多不利于情感直接抒发的障碍,让整部作品读起来更加流畅,情感的流露也显得更为淋漓尽致。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它的高质量教学必然要围绕“阅读”和“写作”两大核心开展方能取得显著的成效,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并大力践行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完善对阅读和写作模块的有机融合和共享教学开展,通过多维手段和多元路径来设计、实施、优化系统性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身语言信息的获取、整理、分析和运用水平,在更大程度上让学生慢慢学会阅读、用好写作、爱上语文学习,进而为他们将来更高阶段的语文学习以及课程综合素养的稳步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 2022-04-28 1 1 黔东南日报 c186303.html 1 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