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四幼儿园 梁 艳
凯里是一个拥有浓厚苗、侗民族文化氛围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凯里市第四幼儿园内,苗侗族幼儿人数占全园幼儿的75%,其中苗族幼儿人数占39%。在当下学校、家庭舍去方言来营造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环境,日常交流大多用普通话而不用方言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该园在筛选苗侗文化资源时发现民间童谣真实记录当地语言、生活习俗、节气节日、特有事物及发展历程,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资源,理应将苗族童谣纳入幼儿园课程,对传承本地区民族文化具有促进作用。且苗族童谣简短易学、朗朗上口、形式多元、内容丰富,又取材于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及前期经验,从中能让幼儿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民俗民风、苗侗民族发展历程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幼儿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苗族童谣得到更好传承。
一、苗族童谣的特性
苗族童谣短小,不同于苗族的长篇叙事歌,它不拘泥于一个完整的故事或神话传说,但是很大程度上记录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心里积淀,真实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轨迹和历史风貌,能给人带来深深的印象和感动,吟唱起来生动活泼,易学易记。正是因为具有深远的历史沉淀、风土民俗、民族智慧,同样苗族童谣还具有生活性、多样性、教育性及游戏性。所以,作为教育者应具有传承意识、唤醒意识,研讨如何采用适宜的方式调动幼儿自身积极性及主动性来传承苗族童谣。
二、苗族童谣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现状
(一)苗族童谣文化内涵的挖掘
第四幼儿园近十年来一直针对民族园本课程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本地区民族文化,筛选出适合幼儿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的黔东南苗侗文化教育内容、方法、途径和策略。培养幼儿养成以苗侗民族优秀文化为载体的对民族文化认同、传承和发展的意识,通过多种形式从幼儿园、家庭传递到社会层面,形成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和谐氛围和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其中苗族童谣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艺术修养发展、语言表达发展都具有很好促进价值,决定了其适宜渗透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该园将苗族童谣收纳到幼儿园课程资源中,引领幼儿感悟童谣内涵,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二)苗族童谣的筛选
苗族童谣的种类较多,内容丰富、寓意不一、长短不一,幼儿园在选择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有目的地筛选。可以将节气、劳动、礼仪、生活、习俗、歌颂党的好政策及彰显了苗族人民的勤劳和家乡的山水好风光等内容整理编辑为园本课程资源。课程设置即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显性课程”,又要多途径、多渠道、多方位“隐性渗透”,这样才适宜幼儿知识构建的规律。同时,保证童谣要运用地方语言,确保童谣内容的意思、情趣、音调及韵味完整性,避免幼儿失去学习方言的机会。
(三)苗族童谣学习多途径渗透
苗族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实施途径应多样化,幼儿园课程强调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充分考虑五大领域中渗透及相结合。例如,在幼儿园走廊、过道墙面等地方用叙事性绘画、作品展示等形式呈现出幼儿童谣学习的过程或童谣内容,培养幼儿的概括能力及艺术表现力;在踩高跷、跳皮筋、跳竹竿、打陀螺时配上内容相匹配童谣,增加活动趣味性;将童谣创编为手指操及韵律活动,在生活过渡环节开展,避免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编制童谣发声绘本,投放在班级区域中(语言区)等,让幼儿在一日活动及环境中自然习得。
三、苗族童谣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建设成效
1.幼儿成效。第四幼儿园把苗族童谣融入五大领域教育。例如,在健康领域活动中融入了大量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踩高跷、滚铁环、跳皮筋、打陀螺均为幼儿日常体育活动内容,还有大量和本地区相关的苗族童谣。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及肢体的协调性,也提升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等。在艺术领域活动中,该园融入了民族服饰的欣赏、设计、制作;民族歌舞学习;蜡染的学习与制作;泥哨的学习与制作;苗族童谣的学习等内容,提高了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创造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在社会领域活动中,通过开展苗族节日教育、苗族童谣的学习、国旗下的讲话、家园共育等活动,幼儿获得了较多感受民族文化的机会,同时也提升了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和民族。
2.教师成效。《苗族童谣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研究》课题项目实施以来,第四幼儿园高度重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组建了“民族教育教学”研修团队,科学制定研究计划,每年提供外出学习、参加培训、上公开课的机会,帮助教师专业成长。通过项目实施,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教师拟写了多篇关于民族活动的游戏案例,如《小小绣娘》《踩高跷》《刺绣》《姊妹饭的色彩创想》等,均收录在该园民族游戏案例集中。通过对课题的研究,第四幼儿园重新探讨了民族区域的板块设置、材料投放、教育策略等内容,本着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在民族区域中自主探究和学习”的宗旨,探寻适宜的教育方法。教师也在探究的过程中,转变了教育观念,更加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