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穗县城关第三小学 万婷婷
目前,口算能力薄弱的问题在农村教育中尤为凸出,大部分的学生都属于留守未成年人,学习方面缺失父母的有效监管,加之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高,那么他们对知识的把握主要掌握在任课老师的课堂效果上。如何让学生的口算能力得到持续地发展并且更加熟练地运用呢?怎样真正提高运算速度呢?笔者作为一名多年任教小学中年级数学的教师,自己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算理需掌握,算法需结合。
想要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根据实际教学来看大致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受运算的固定运算思维模式局限;第二种是学生比较缺乏辨别思维。在遇到不同的题型出现了不同的算法后不能及时地去区分辨别两者之间的差别。小学生的认识模式是从“感知——具象——概括”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实际的例题入手,让学生从简单的例题中理解算理和算法,构建好这个计算的框架图之后将其中的概念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然后再提升一个难度层次,导入练习和强化思维。这种模式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算法,又能加深学生对题型的深刻理解。
其次,创设情境,提倡引导,自主探索。
英国著名哲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例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口算时,教材创设了“路程、速度和时间”的情境,在研究“汽车行驶16小时能走多少千米”时,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后,怎样计算150×16,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自主探索,用自己鲜活的语言表达口算过程。有的同学可能用连加算出得数,有的学生说:“我先想如果行10小时,就是1500千米,行6小时,就是900千米,1500+900=2400(千米)。”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出:“150×20=3000(千米),150×4=600(千米),3000-600=2400(千米)。”这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应该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在我们探究习题时都比较枯燥,很多同学会觉得习题与自己无关而缺乏课堂积极性或者分散注意力。这种情况下,可以把学生融入习题当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问题。同样是“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题型,可在为学生审题分析题干时把题目说成“我们班的李同学要乘坐一辆速度150千米每小时的火车去北京,张同学告诉他需要乘坐16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请全班的同学们帮李同学算一下他距离北京多少千米?”将题型转化后,会吸引全班同学的注意力,觉得题目与自己切身相关而关注这个题目的解法和思路。
最后,规则心中记,练习不能停。
在课堂计算中任课老师也应当强调先乘除后加减这一运算规则,教学过程中可引入口诀儿歌“通览全题定方案,细看是否能简便;从左到右脱式算,先乘除来后加减;括号依次小中大,先算里面后外面;横式计算竖检验,一步一查是关键。”让学生准确掌握了运算法则之后结合练习才能收到好的成效。加之口算技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形成的,练习形式要多样化,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学生多做一些“找规律”“数学游戏”等习题来提升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采取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模式,有针对地辅导才能得到明显的整体进步。
打造高效课堂当是教师一致追求的终点目标,计算教学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如何将知识的无形化有形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后应当思考并值得为之下功夫的工作重点。今后在教学里还要多抓住课堂中的细节进行思考研究,做到真正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让数学不在枯燥,让学习更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