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城关第一幼儿园 石 梅
幼儿进入小学后,影响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储备问题,而是孩子是否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有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5—7岁。现在谈谈培养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习惯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幼儿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热爱学习, 善于思考。热爱学习, 就是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但对于衔接班的孩子来说,要让其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显然有些太深奥,教师应了解儿童的需要,适时地开展一些活动,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一次在和幼儿一起玩遥控赛车时,由于赛车是新买的,开始大家都不会,这时笔者向孩子们推荐说明书,并念给他们听,和孩子们一起按照说明书上的步骤一步步做,最后赛车动起来了,孩子们欢呼雀跃。笔者趁机告诉他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汉字,鼓励他们多识字,不久也会像老师这样能看懂说明书。孩子们立即对认识汉字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善于思考,也就是在学习时善于动脑筋,多想。“吃饭要细嚼慢咽,学习要深钻细究”。细细地咀嚼能品出滋味,细细地想能爆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小学时常碰到这样的情景:全班学生都在认真看书,看完书提问,有的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有的同学一问三不知。一个重要的原因前者边看书边思考,而后者仅是走马观花,不善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同学,往往还能从无疑处生疑。语文老师在布置学生写自读笔记时,有一个部分即“质疑”,会思考的同学在这一部分提了许多问题,不善于思考的同学就在这一部分写上“无”字,是真的没问题吗?显然不是的。
二、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倾听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幼小衔接班是刚从大班升上来的孩子,其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上课好动注意力分散。
首先,教师要对幼儿作出听的要求:1.认真听老师讲课,理解讲课内容。2.注意听同学发言,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他回答的对或是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边听边思考,同意的可以轻轻点头表示赞同,若需要补充或有不同的看法时要积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次,孩子处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时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激起幼儿听的兴趣。并利用激励性的语言促进幼儿养成倾听的习惯。如:“XX小朋友真会听!”“认真听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三、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孩子从进学校起,就要独立安排时间,准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幼儿园时所有的活动都是在老师或家长的督促下完成,进了小学,老师就不是时时处处跟着学生。从这时开始,学生就要有独立支配时间的好习惯,知道什么时间完成作业,什么时间看书,什么时间活动。因此,合理安排时间这也是不可少的学习习惯。
首先,让幼儿有上课下课的概念。例如,孩子还不认识钟表,笔者指着时钟告诉他们,长针指着12我们开始上课,等指到6的时候我们才下课,现在还没有上课,要解便要喝水的抓紧时间,上课就不允许了,那样会耽误学习知识的时间。现在孩子在下课休息的时候眼睛会时不时地盯着钟表,一些接受比较快的孩子还会提醒其他孩子快上课,要怎么怎么样。
其次,培养孩子任务意识。有的孩子一写作业就说老师我不想写字了,我想玩玩具。遇到这种情况,笔者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写作业是爱学习的表现。不断表扬写作业认真的孩子,对开始写得不太好的孩子给予鼓励,让其充满信心。
再次,让幼儿适当有自己的空间,学会安排时间。笔者给幼儿创造独立安排时间的机会,如前面提到的先完成作业的孩子,可以自己自由活动,刚开始让孩子在规定区域内活动,教师在旁边悄悄观察,教孩子一些和小朋友沟通、玩耍的方法,并教一些不用老师带着耍的游戏。慢慢地扩展范围,教师也慢慢放手。这样进入小学后,孩子能更快适应课间生活。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因为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