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二中学 王顺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若能利用好早读课,一来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二来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巩固、深化和拓宽,会起到很大作用。特别对于基础薄弱班级来说,一个好的早读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一、早读现状
每周的语文早读课一般是两次到三次,每次早读课的时间在二十分钟。总体来看效果不错,但还面临以下问题:
1.在早读课的目标上,教师一般只要求学朗读书上的课文,其他内容没有涉及。
2.在早读课的形式上,采用齐读的形式,其他形式较少。
3.在早读课的行为主体上,教师参与不够,部分认为只需到班上去“看”学生是否进行早读,偶尔进行听写和默写就行。
二、早读的意义
1.高效早读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所以初中语文学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其实就是通过对教材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语言习惯和文学素养。
2.高效早读遵循了记忆的心理规律
有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在清晨是最清醒的,精力旺盛,记忆力好。所以老师要利用好语文早读,督促学生大声朗读把该记住的东西牢牢记住。
三、语文早读效率提升策略
(一)确立早读的目标
早读课要制定目标,只有目的明确学生才有方向。因此,教师在给学生上早读课之前应当制定明确目标,分层分计划实施,让学生有计划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可以在早读课时让学生利用一部分时间自由朗读,教师临下课前抽检部分学生,充分发挥早读的作用。毫无疑问,早读课确需学生用大脑最清醒时刻去记忆课文重点内容。但在此基础上可依据学生阅读发展的总体趋势,根据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的早读计划。如初一抓诗歌朗读,把书本内外浅显易懂的诗歌搜集起来,早读时抽出五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朗读、背诵,为写作积累素材。初二可抓住文言阅读,这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理解能力,抓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比较适合。初三可选些美文佳作让学生读,此类佳作示范作用强,对初三学生写作有很大帮助。而且初三学生面临升学压力,有效的朗读可以缓解压力。
但要注意,教师在明确早读目标时,一定要结合班上学生的能力水平。如果目标设置过高,学生无法完成,反而效果不佳。
(二)创新早读形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浓厚是影响记忆力的重要因素。一个学生如果对自己需要朗读的内容毫无兴趣,那么无论怎么读也是记不住的。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需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1.集体读: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培养一个班整体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但若采用这种方式,教师需在早读课上自己示范朗读或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此外,可以让具有朗读水平的学生领读。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自由读:这种方式是让学生根据老师当天设定的目标朗读,或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一起自由读。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带动,互相监督,从而提高效率。但基础薄弱的班级,学生的朗读水平可能不高,这就要有人领读提供示范。
3.分角色朗读:课本中有很多具有一定情节、对话的课文,这些课文如果采用齐读,学生往往无法真正领会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感情。若采用分角色朗读,往往能激起绝大多数同学的朗读欲望,并能使学生更易掌握语速、语调、语气,从而加深对课文感情的理解。
4.配乐朗读:有心理学家指出,老师的教学效果其实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存在密切关系。有时,学生对早读的兴趣并不高,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恰当的背景音乐来配合学生进行阅读。在背景音乐的加持下,学生容易产生联想和情感共鸣。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文中父亲的情感非常细腻,在朗读时如果配上稍伤感的音乐,学生的情感就容易被带动起来。
5.竞赛朗读:教师可在早读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以此激励学生大胆进行阅读。例如,教师在早读时可以选取一篇文章,规定相应的段落让学生进行阅读,通过学生的阅读来比较学生在读这篇课文时的发音、语调、情感等内容。这种形式可以锻炼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更为大胆,敢于展现自己。
6.扩充式朗读:每天早读课进行广泛阅读,有意识培养学生去搜集积累富有哲理文采语句的习惯。通过背诵学习资料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使自己在写作时拥有更多可选取的内容。这样可能会让学生在写作中收获成功,感到读书有趣,从而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当然,要注意的是,我们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要与当天的早读目标相一致。
(三)变“单一的学生操作型”为“教育参与的助读型”
“单一的学生操作型”指的是我们在早读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忽略老师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教师是游离于整个早读之外的。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学生容易疲惫,不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也就很容易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种问题在基础薄弱的班级更加明显。那应该怎么办呢?这就要求负责当天早读的教师到班上之后,先花一点时间来组织好学生,把早读的方法教给他们,发挥出老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四)要重视早读质量
我们都知道,学生对于老师不检查的学习任务比较敷衍。同样,如果老师给定了学生朗读的人物,但是自己又从来不过问,那么,对于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都稍弱的基础薄弱班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得到了“赦免令”。因此,做好早读效果的检查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检查的时间放在早读的最后,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检查的方式不能太难或太易,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诚然,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基础薄弱班级语文早读课的效率,还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但相信,只要有明确的目标,新颖的形式,有教师的参与,想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还是具有可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