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5月06日

大风洞镇:

奏好“五部曲” 做好“米文章”

本报讯(通讯员 吴铭) 近年来,大风洞镇高度重视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积极在做大做强“平良贡米”品牌上做文章,以“平良贡米”国家地理标志为抓手,通过守好“米袋子”、选好“米种子”、用好“米专家”、讲好“米故事”、谋好“米产业”,重点打造“平良贡米”核心产区建设,规模效益日益显现,优质稻米逐渐成为乡村振兴主力产业。

守好“米袋子”。牢牢守好粮食安全底线,严禁耕地撂荒,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大风洞镇积极开展撂荒地整治,最大限度深挖撂荒地潜力,确保辖区耕地应种尽种和主要用于粮食和油、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料等生产,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今年以来,共计拆除“两违”用地4户,涉及耕地面积596.3㎡,共计排查出撂荒土地173.4亩,已全部整改种植粮食。

选好“米种子”。大风洞镇结合辖区内平良贡米主产区地处山地,田土细碎,机械化率不高等特点,以控成本,扩规模为抓手,实施以图斑为单元精细化管理,积极推广野香优油丝、宜香优2118等优质品种。今年春,大风洞镇通过细致摸排,选定了1000亩“羊血泥”地块作为精品“平良贡米”品牌核心种植区进行打造,核心种植区涉及都蓬、都力、都辉、平良、下寨、石板六个村,向核心种植区种植平良贡米的1889户农户免费发放优质稻种野香优油丝550公斤,积极鼓励以农户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参与到精品“平良贡米”品牌的打造中来。

用好“米专家”。加强与黔东南州水稻所合作,在省级科技特派员、黔东南州水稻所所长蒲选昌的指导,建立“优质稻+鱼”绿色综合种养技术示范基地,按照水稻种植品种、药肥施用、稻米检验、环境安全等全套标准体系要求,精选和培育适合平良贡米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在人才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水稻新品种种植示范65亩,实现平均亩产值5464元,对比传统种植亩增收2500多元的好成绩。

讲好“米故事”。据记载,“凯里平良贡米”在凯里市境内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间。据万历年间贵州通志记载,清平卫(今凯里市炉山镇、大风洞镇一带)物产主要有紫草、何首乌、香稻等;民国时期炉山物产志稿记载,平良地区之大白黏尤为精美可口;凯里市志记载,凯里平良贡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是凯里市知名特产。大风洞镇邀请媒体实地采访报道,宣传推广成功经验,不断复制与壮大品牌效应,通过制定年度平良贡米品牌宣传计划,按月专题跟踪报道宣传,用老百姓的“米故事”,消除群众创业后顾之忧。通过品牌防伪宣传,提升品牌认可度。据了解,经各大媒体及网络宣传报道后,平良贡米品牌带动售价提升4元/公斤,预计主产区年产值增长高达960万元。

谋好“米产业”。建立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领办的粮食高产示范机制,有力推进粮食高产示范田建设。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紧紧围绕大风洞镇“平良贡米”优势产业,着力打造都力、都蓬、都辉、平良、下寨、石板“平良贡米”地理标志产品主产区6000亩种植基地,协调项目资金用于做好“米”文章、延伸“米”品牌、探索“米”产品,促进平良贡米产业链条健康长效发展。按亩产400公斤,平均10元/公斤算,预计主产区毛产值达2400万元。目前,已成功争取到25万平良贡米提质增效项目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主要用于平良贡米加工设备、包装标识的改造升级,为下一步精品平良贡米品牌进超市、进机关、进学校奠定基础。

--> 2022-05-06 大风洞镇: 1 1 黔东南日报 c186651.html 1 奏好“五部曲” 做好“米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