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四小学 汪选华
一、 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出现的问题
1.作业量过大,奢求熟能生巧
小学数学的学习,为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一定的练习与演算是必要的。但当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多练习、多做题,学习能力与考试成绩就可以提高。因此布置作业的时候陷入误区,大量课后作业导致学生没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放学后最先想到的是怎样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不利于学生个性特质的发展。
2.层次性单一,不利于因材施教
当前数学作业最大的缺点是层次不分明,教师让各种差异的学生做同样的作业,这种同质化扭曲了“以生为本”的基本点,难以落实“因材施教”的思想和“以学定教”的积极策略,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3.巩固性过强,易引起枯燥乏味
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的过程中,让学生反复做同一个类型的题目,让学生熟悉并获得该类型题目的解题技巧,在考试的时候获得更好的成绩。让学生感觉作业是一种负担,枯燥无味,无法从数学作业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二、优化作业设计策略
1.变“枯燥”为“有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一个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消磨智慧的“苦役”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置的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及活动巧妙联系,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2.情境式作业
所谓情境,是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营造的学习氛围。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生动的情境式作业,往往能使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例如,学习完“l00以内的加减法”后,设计“今天我当家” 的情境活动,让学生自主购物,算一算“20元钱可以买什么?”“共要花多少钱?”这样,将枯燥的作业改为富有情境式的作业,学生倍感作业的有趣,进而喜爱上了作业。
3.数学作业设计的探究性
数学作业的完成对于学生实际上是一种学习活动,而非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自主寻找问题并解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能获得真正的学习技能,具体操作有——
(1)在作业中观察。人的思维活动都是基于观察得来的事物境况,细致的观察能力有助于丰厚思维的形成;
(2)在作业中调查。调查活动比观察活动更深一层,它比观察活动多了一层抽象的逻辑;
(3)在作业中实验。如,学习了“圆锥体积”后让学生在家做实验演示圆锥体积三分之一的导出过程,并写好导出实验的报告。
4.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例题和练习中涉及量与计量的内容。 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不完全相同,所以教师光凭口头说教或大量练习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因此,我们需创造实践条件、提供实践途径,通过切身感受来加强概念的认识。 例如,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后,让学生绕着400米的操场走两圈半。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自然而然地对知识有所体验,促进理解。
5.要求学生多查阅资料,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例题之后的“你知道吗”,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绍得比较简单,通过上网查找或翻阅有关书籍,使学生更详细地认识了解和补充完善知识,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
三、结语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类型,需要一线教师认真研读课标,细心挖掘教材内容,优化设计出最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 “做”作业资源。拉大作业的“长度”与“宽度”,让学生在做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既能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学会创造,还要放远目光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生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享受多元作业的乐趣中发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