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瓮洞镇中心幼儿园 龙金芹
在“安吉”游戏模式中,幼儿教师从讲台走下来,走进幼儿的自主游戏中,改“上课”为“观察”,这是大家最为叫好的一点。但幼儿教师的观察能力与指导水平的高低却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近年来,笔者和本园教师一道,围绕“安吉”游戏模式特点,积极开展幼儿教师观察能力和支持能力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将研究成果分享如下:
教研是幼儿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常用途径。本园以解决“安吉”游戏课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将教研活动的重心聚焦于教师游戏过程的观察与支持,从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可能。以本园开展安吉游戏观察与支持教研活动的两个案例为例。
案例一: 小布局大意义(大班)
在这个学期的一次教研活动中,大班教师通过用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向本园教师介绍大班孩子游戏故事画的画面布局现状以及自己对该现状做出的举措。
首先,该教师介绍自己通过平时观察,发现孩子们的游戏故事画中会出现留白、图画和文字重复在一起,画面较为混乱的现象,其中有的孩子尝试去用线条分割,但孩子们不知道为何要画。基于这种现状,于是该教师在阅读区投放大量的绘本(绘本有分割线),让孩子观察并发现绘本上的分割线;欣赏同伴的作品,使之获得启发,发现文字和画面分离的现象。通过教师这样的指导后,孩子们的游戏故事画发生了变化(教师将孩子们以前游戏故事画和现在的游戏故事画进行了前后的对比)。在案例分享时,老师的分享重心聚焦于教师自己观察到的现状,以及为解决这一现状所提供的指导。然后教师进行了讨论。有的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大班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过一番讨论后,大家形成了这样的观点:3-6岁的孩子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大班的孩子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所以有的孩子会画分割线,因为分割线属于逻辑系列。这时还有一位教师提出,在刚看到孩子们画分割线时,教师就做一定的引导合不合适?孩子画面凌乱或许是被其他事件吸引,提醒该教师以后的观察应更深入,切不可操之过急。通过该案例的分享,师与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积累了有关游戏故事画的指导经验。
案例二: 有趣的坡(中班)
这是中班教师一个生成活动的分享案例。起源于在户外游戏过程中,发现有的孩子出现玩滑坡游戏的一个现状, 因此教师便将平时收集孩子们玩滑坡的一些照片、视频,待合适的时机便开展这个活动。该教师依次讲解了游戏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准备以及活动的过程等。
活动目标:通过看看、比比、说说,感知坡度的高度和物体下滑速度的关系,体验游戏中合作、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1.洞洞玩具架,长度相同的长木板,圆管;子,双梯;2.活动照片,记录纸。
活动过程:1.回顾幼儿照片,分享原有经验;2.幼 儿自主搭建斜坡(感受快与慢);3.小组验证并记录;4.集中交流并小结。
该教师分享自己的生成课程时,分享的重点在于自己是如何组织这堂课,为了这堂课的实施,给孩子们提供了哪些支持和引导。该教师分享完自己的生成课程后,有几个教师立即发现了问题,指出该老师的生成课程还不成熟,他们认为下滑的速度除了与坡的高度有关,还与孩子的重量、孩子手拿的东西有关系。因此,教师在指导孩子游戏的时候应提供多种材料(比如皮球、积木等),让幼儿发现这种情况,而教师负责仔细观察孩子的游戏情况,然后继续引导。该教师通过教研活动了解自己在游戏活动中观察不仔细和指导的不足,为下一次的生成活动积累了经验,一步一步从不成熟的幼儿教师走向成熟型教师。
“安吉”游戏强调对幼儿游戏观察和支持的重要性。因为观察是了解儿童的最佳途径,是教师指导幼儿发展的基础。只有学会了观察,才能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特点、已有经验,才能对孩子有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指导,经过长期的积累,从而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