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榕江县第一中学 赵媛丽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都是灌输式的教育,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演员,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尴尬处境进退两难。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态,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143课堂教学模式”为乡村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它不仅需要教师进行观念的转变,更需要进行角色的转变。这一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背景下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形成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创建高效课堂。
一、“143课堂教学模式”演绎“导与学”
“143课堂教学模式” 合理贯穿课前、课中、课后,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发挥引导作用,实现了由演员向“导师”的转换。其具体内容如下:“1”是指课前预习,“4”是课堂教学中的学、展、讲、考四个环节,“3”是课后的三清,即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课前预习
学生课前完成预习,将疑问写在预习案上。教师通过了解学情,批阅预习案,及时掌握学情,进行二次备课,以学定教。另外,用好多媒体,设计好的课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胸中有竹,方能画竹”,课前备好课是教学的先导。
2.课中四环节
课堂四环节:学、展、讲、考。具体实施过程细化为: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小组展示——质疑——评价——教师精讲——微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这一过程是生与生、师与生的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会的教不会的,而教师是学习的导师,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关注学生的问题,及时点拨、总结、深化。
3.课后三清
总结——反思——激励——课外拓展
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画出思维导图;教师可分层次布置作业,做到照顾差异。课后,充分发挥学科长的作用,提醒并督促小组成员及时完成作业和错题反思。教师检查学生当天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批阅,有利于学生做到“日日清”。
总体上,每堂课、每天、每周、每月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总结、反思、查缺补漏,巩固训练。对未达到目标的学生单独采取措施,使其在学习上有紧迫感,从而实现高效的学习,逐步完成“周周清、月月清”。
二、 新课改背景下“143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著增强。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点燃思维的火花,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升了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学生的团结互助意识不断加深。“143课堂教学模式”中,通过小组建设,将每一个同学根据不同的性别比例、特点、知识储备等分编入组,学生优势互补,互帮互助,自信心不断增强,“兵教兵”贯穿在整个学生学习活动中,学生在交流中共同提高,更加团结。
三、关于“143 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新课改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往往还会有个别学生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相对偏弱,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会对优等生产生一定的依赖,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把控能力,从而把控全局。
另外,在“143 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放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效地把学生组织起来,就必须在上课前尽可能地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讨论中每一环节的时间设置把握得当,题目设计难度也要适中,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会答覆盖面广,并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度,进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创建高效优质的课堂,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能力、教学组织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143课堂教学模式”是高效课堂的助推器,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深刻理解新课改的内涵,凝神聚力,勇于创新,优化教学效果,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宗旨,打造双赢的课堂,尽最大努力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