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示范幼儿园 杨正碧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形成文明交往习惯。为此,我们在幼教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将文明礼貌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加强对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幼儿的“语言美”。
一、影响幼儿文明礼貌形成的多种因素
社会上频繁出现的不良行为,在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孩子的认知,乘车不排队、随地吐痰、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等。这些不符合文明礼貌标准的行为普遍出现,有其根本的原因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习惯,没有进行适时的养成教育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文明礼仪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影响幼儿文明礼仪形成的因素很多,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社会的,他们通过不同的侧面、各种渠道综合影响着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因此制定了培养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目标,语言方面:能坚持主动问好,能坚持使用文明用语;行为方面:没有推打拥挤现象、无争抢东西的现象、无随手扔东西的现象、能与同伴一起愉快、友好地玩、能关心帮助同伴;举止方面:无抠鼻子和挤眼睛的现象、无咬指甲的现象。
二、文明礼貌语言的养成是孩子礼仪教育的重要环节
新《纲要》明确要求:“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在文明礼仪德育实践中,笔者尝试从幼儿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老师的合理组织和引导,让幼儿在养成良好文明礼仪的基础上,综合处理有关信息,加以整理组织成较规范的礼貌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在文明礼仪众多领域中,礼貌语言是幼儿养成好的文明礼仪、与人接触的前提,农村幼儿的礼貌语言相对较匮乏,大部分孩子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在外地打工,家庭教育薄弱,一句简单的问好或向父母家人表达爱意都比较困难,也使得在礼貌语言教育方面较为淡薄。即使是重视礼仪教育的人,更多地偏重于养成教育中的行为教育,而忽略了人际交往最基础的工具——礼貌语言。“加强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幼儿语言美”,要求教师要用亲切动人的礼貌语言,拨动幼儿共鸣的心弦;还要以身作则,让幼儿学有榜样;应该创设良好的环境,巩固礼貌语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文明礼貌教育;最后要加强家园联系,家园共育。
三、文明礼仪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实践
礼貌:是指人与人交往中,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并从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其核心是有爱心会关心和尊敬他人;礼貌语言: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交流成功的必要手段;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的,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界定了文明礼仪核心概念后,我们探索出“幼儿礼貌语言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在小班,以示范促养成。利用教师和家长的示范作用,为幼儿培养良好的礼貌语言环境,养成说礼貌语言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正确引导孩子的模仿,给孩子创造一个优雅礼貌的语言环境,让孩子的人格获得全面发展,如语言方面能坚持主动问好,能坚持使用文明用语;行为方面没有推打拥挤现象、无争抢东西的现象、无随手扔东西的现象、能与同伴一起愉快、友好地玩、能关心帮助同伴;举止方面无抠鼻子和挤眼睛的现象、无咬指甲的现象。
四、营造幼儿园文明礼貌语言养成教育环境
从对家长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环境教育、情感教育、示范教育、日常教育是家长比较关注的几个方面,但家长们存在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情况,不能为幼儿礼貌语言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幼儿园以外的环境略显松懈。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在这方面开展专题的家长培训,促使幼儿和家长共同进步。如在中班,笔者以情境促用语,利用情境教学和活动,促进中班幼儿礼貌用语的习惯,能够用适当的礼貌用语与人交流。在执教《教幼儿礼貌用语 培养语言习惯》中,坚持“正面教育与具体行为相结合”,使孩子直观地理解礼貌用语的含义,并会正确使用。如称呼问题,我们教给孩子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场合,会用礼貌语言称呼别人。看见老年人,知道称呼:“爷爷、奶奶。”看见像学生一样的人,知道称呼:“大哥哥、大姐姐。”等。利用节假日,向幼儿渗透礼貌行为,如假日外出游玩,不乱扔垃圾、折花草树木、损坏公物、不攀爬拍照的动物模型;利用母亲节,展开“我的妈妈”大调查,了解妈妈的喜好,培养幼儿感恩妈妈,关爱妈妈的美好情感。我们还围绕文明礼仪这一课题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教学活动、家长活动,如“我是懂礼貌的小太阳——礼貌行为小明星评选活动”“我的家风家训”“中华礼仪故事家庭讲堂”“礼貌行为操”“说说礼貌事——过渡环节谈话分享活动”“礼貌行为我知道——幼儿绘画手工展”“你拍一,我拍一,礼貌行为要谨记——礼貌行为儿歌创编活动”“我有一个放大镜——发现身边的礼貌行为”“礼貌行为故事大赛”等等。